第54章 第 54 章(1 / 2)

所谓踏歌,就是一边踏地,一边唱歌,是古代的一种集体歌舞形式。

踏歌里面的“踏”,就是舞蹈部分。百姓们聚在一起,互相手牵手,或者前后搭着肩膀,围成一个圆圈,或者排成一列,高声歌唱,脚下踩着节拍踏步。

因此,踏歌的上身动作并没有很多,主要变化都是集中在脚下,基本动作是敛肩、含颏、掩臂,更像是用身体为歌声打节拍。

也正是因为这样,比起百戏之一的盘鼓舞,踏歌显然就简单的很多了。

拿后世的广场舞相比,比在同时代百姓间的流行度,踏歌甚至更胜一筹,因为在汉唐,百姓中男女老少都会跳、都能跳,是情绪的一种表达。

从诗句“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中,就能看出踏歌在当时的普及度。这种简单接地气的舞蹈形式,兴起于汉代,风靡在唐朝,唐之后渐渐衰落。

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汉唐强大开放,对女性的束缚相对少一点,但唐朝之后随着理学里面对女人的约束,大家闺秀甚至要住在阁楼绣嫁衣,女人甚至连外出都被认为是“抛头露面”,更别说在外面跳舞了。

随着等级进一步森严,不止踏歌,其他古代舞蹈大多也都是乐籍人群才会跳的,而乐籍又是贱籍,会跳舞、能跳舞反倒成了“贱民”的标志。

现代人培养孩子会选择唱歌、跳舞、书法、弹钢琴等等,而古代大户人家的孩子虽然也有“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但这里面并不包含跳舞。

讽刺的是,乔楚从梦境中看到在21世纪里,学舞蹈却并不便宜,甚至花了钱都不一定能遇上好老师。

在这个八十年代时期中,华国古典舞别说走进民间了,就是在学院里都还没有统一,论战不止。

可等到古典舞形成成熟体系时,外国多元文化已经随着改开的程度上升,进入到华国,占据百姓们的视线,古典舞得到的关注已经少得可怜。

以至于有些明星想要博眼球,根本不懂古典舞,只抄了个造型,随便糊弄几个动作,就自称会古典舞,带歪了一批青少年,甚至当专业的舞蹈演员指出错误时,那些粉丝还去辱骂舞蹈演员。

乔楚的目标,就是趁着本土文化还没被外国文化强烈冲击、娱乐圈还没妖魔化时,在百姓中推广古典舞,让百姓们既是观众,也是表演者,让古典舞从学院派中走出来。

“等《赵姬》首演之后,我就跟师父提出推行计划。”

乔楚被杨东旭牵着手,她一边走一边说,无意识地摩挲着他的手背,有点不确定地问:“你说他会不会不答应?”

“很大可能。”杨东旭看到她眼底瞬间涌起的低落,但仍是选择说出了心里的看法,“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容易从众矢之的,严焕不会想让你冒这个险。”

“其实也不做什么,可以先在学校里推,还有公园里跳交谊舞的人,也是初期目标。”乔楚轻轻地舒了口气,忍不住捏了捏眉心,“只是大家可能觉得没必要,或者说,还没到那个份上。”

在体制内就会有很多约束,并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要在百姓里推行学习古典舞,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包括各种推行措施和周期,预期目标等等,并不只是组织学生或者爱好者学习这么简单。

而她不可能以个人名义推行,哪怕她想个人推行,但其他人也会将她和粤省团关联到一起,所以她必须要征得粤省团的同意。

而且,她一个人的行动力也有限,需要粤省团的支持。

可现在整个古典舞都还在上升时期,大家都为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业界的认同,在学术上进行输出,在作品上也追求创新。

换句话说,在大多人眼里,就是舞蹈界里理论都还没形成,乔楚却想跳过这步走实践。

哪怕她已经有成绩,但年龄和资历摆在跟前,到时候必然会招来反对声,也许会有人觉得她不知天高地厚。

如果计划被通过的话,她其实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乔楚想着想着,忽然又反应过来,一脸抱歉地说:“不说这些了,扫兴。今晚难得放松一下。”

她打起精神,笑着带杨东旭跑起来:“快,不然要错过更多片头了。”

女孩眉眼弯弯,瞳仁里都是细碎的月光,杨东旭看着她,心底一阵柔软,连脚步也都跟着轻快起来:“好。”

*

乔楚和杨东旭买的电影票是《少林寺》。

这部电影是内地和香江合拍的,电影票只卖1毛,却创下了1.6亿的票房记录,是武打动作电影史的重要作品。

乔楚前世已经看过了,杨东旭前世先是因为贫穷没看,后来有钱了也对电影不感兴趣,这次反倒是第一次看。

两人进场前还买了爆米花和汽水,进场后场里黑漆漆的,只有放映机打着一束光,照到幕布上放出电影。

观众们都坐在座位上,注意力都在电影上,谁也没发现进来的是最近被讨论得最多的舞蹈演员乔楚和赌石大王杨东旭。

这个年代的演员,远不是后世那些流量小生小花能比的,也不会有人划水,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位演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戏,加上又是武打电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