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里最有名的东印度公司有两家,英国(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与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两家成立的年代前后脚,英国东印度公司稍早,成立于160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稍晚,成立于1602年。
目的也差不多,最初都是为了开辟海上贸易航线,占据更多的香料产地,获得更多利润。但在组织结构和运作方面,虽然都有各自国家政府的授权与参股,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英国东印度公司更像是后世的上市公司,股东每投入500英镑就获得一票投票权。每年4月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投票选举24名董事组成董事会,由董事会选出总裁和副总裁。
荷兰东印度公司则是个纯粹的非上市私营公司,不发行股票也没有固定的总部。它由阿姆斯特丹、泽兰、霍伦、恩克赫伊曾、代尔夫特和鹿特丹六座城市里的商会联合组成,各地商会自行选派董事管理公司,共计60名。
这些董事是终身制的,阿姆斯特丹20个名额、泽兰12个、其它四座城市各7个。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再从这60名董事中选择17名组成董事会进行具体决策,称为17人会议,董事会每年不定期召开。
而六座城市的商会就是公司的六个分部,由各自分部的董事负责,只有设在海牙的通信事务局是由17人会议直接领导的。
在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又增加了印度事务局和委员会,总部设立在雅加达,后来改名为巴达维亚。印度事务局与之前的六个分部是平级,直接听命于17人会议。
万一公司出现了亏损,就要从60名董事的出资中扣除,扣完为止。每位董事最少出资6000荷兰盾,荷兰政府通过授权入股,折合25000荷兰盾。
授权总共有五项内容:第一、可以发动对其它国家的战争;第二、可以抓捕拘禁审判犯人;第三、可以代表荷兰政府与其它国家政府进行谈判;第四、货币发行权;第五、建立殖民地和军事要塞并拥有武装。
由此看来,科恩在亚洲基本就等于东印度公司和荷兰政府的代理人,既可以发动战争又能建立殖民地、设立法庭、组建军队,除了每年要给17人会议交几份报告之外,独断专行的权力极大。
但本想用手中权力大干一番的科恩近来有些麻烦,烦恼来自北方的大明。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联省共和国的敌人,西班牙王国的殖民地菲律宾,突然间被大明皇帝派遣海军攻占。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马尼拉战役的细节慢慢从来巴达维亚贸易的葡萄牙海商和华商口中汇集得越来越多,逐渐勾勒出了一副比较清晰的画面。
可是画面越清晰、事实越笃定,科恩的心就越烦躁。西班牙总督及其军队不是大意失荆州,而是被大明海军正面击败,用时只有一个晚上。
对于远道而来的殖民者来讲,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殖民地周边出现了军事强国。更可怕的是,这个国家也在向外扩张。
从大明海军在马尼拉战役之后的举动上就能得出结论,他们不仅仅要为被西班牙总督杀害的华商们报仇,还打算把整个吕宋岛甚至菲律宾群岛都占为己有。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印度分部在香料群岛的殖民地、据点和商馆很可能就是下一个被攻击的目标。即便印度分部的船只数量、驻扎兵力都要比西班牙人多,也无法确定就一定能战胜大明海军。
在该打还是该和的问题上科恩不管多么想挑战一下大明海军,彻底消除公司在东印度群岛附近的最大威胁,也只能选择后者。
公司的宗旨是商业利润,设立殖民地建立军队只是为了确保商业航线和货物产地不被竞争对手抢占。
与过于强大的国家发生战争,即便最终能获胜,付出的时间与代价也是董事们无法承受的,肯定也不会被17人会议支持。
现在他必须要给17人会议递交一份非常详细的报告,并附上自己的意见,在得到回复之前尽力保证公司在东印度群岛的利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自己在公司的前途就完蛋了。
鹅毛笔上的墨水干了又蘸、蘸了又干,反反复复十几次,羊皮纸上却只有寥寥几行字。科恩每次想落笔,脑子里就会出现两个大明帝国:一个像温顺勤快的小绵羊,一个像残暴凶猛的大灰狼。
前者的印象来自于上任总督与同僚们的评价,以及在万丹、巴达维亚居住的华商们身上亲眼所见。
他们确实像绵羊,整日里勤勤恳恳不招灾不惹祸,玩了命的把身体养胖却没有丝毫自保能力,随时随地都可以被任意收割。
后者则是通过对这场战役的仔细分析,据从马尼拉逃出来的西班牙水手讲述,大明海军简直就像从地狱里钻出来的恶魔。
他们的黑帆战舰转向灵活火力凶猛,能从二十分之一里格外开炮并准确击中目标,菲律宾号带领的舰队就是被黑帆船在远距离用火炮击败的。
他们的步兵和战舰一脉相承,火枪射程远且精准,威力超过西班牙步兵团使用的火绳枪一大截。双方还未靠近到火绳枪的发射距离,步兵团就被密集的弹丸击溃了,长枪兵根本得不到发挥的机会。
虽然荷兰与西班牙正处于交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