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你们知道这话出自哪吗(1 / 2)

老太傅这题出得限制甚少,贡生们亦未尝辜负老太傅的“信任”,一道治国策论答了个五花八门。

有中规中矩些的,提倡防治结合,无灾年份加固堤坝、修筑暖室;有脑子活泛些的,建议适当减轻征税,每年的盈余便化作贮藏起来的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还有些异想天开的,说百姓们可以效仿大雁秋去春归,令南方的百姓在春夏之时向北侧迁移,北方的则与之相反。

当然,这般不着边际的答案自然引得一派哄堂大笑,便连一向和蔼慈祥的老太傅也被他这话逗得失笑出声。

不过这论题本就是由着贡生们自由发挥的,朝臣们一笑过后,倒也无人责怪于那贡生。

——看他的衣着样貌,这人许是家境极好,自小只知读书作赋,没吃过什么苦头,不大明白百姓疾苦,也属正常。

这种问题不大,回头找机会将他下放到乡野山村,让他在那边住上个三年五载,该明白的便该都明白了。

八名贡生一一作答完毕,余下的两人却一直没什么动静。

墨书诚见此不由愈发心焦难捱,那头笑够了的萧老太傅也察觉到了二人的异样,忍不住蹙眉沉了声:“鲍晖、陆壬嘉,你二人为何不曾开口作答?”

“难道,你们是想弃考不成?”

两人闻言相视一眼,陆壬嘉的眼皮微垂,鲍晖见状轻敛下颌,上前一步,竭力作一副不卑不亢之状,对着高台上的帝王躬身行了礼。

“回禀陛下、殿下,老太傅,我二人并非儒生,所修乃是黄老之术,会试时所答亦为道中之法,而非儒术,故不通儒门治世之学,难以作答。”

“道生?”萧珏眉头紧锁,下意识回头望了眼端坐椅中的云璟帝,转而看向身侧一干礼部官员。

见这场面,何康盛抬手虚攥一拳,垂眉轻咳一声:“咳,萧老,当日那会试答卷之中,确有两篇道家着述。”

“下官见那文章写的还算新颖独特,又有些文采,一时难以抉择,便将之呈送给了尚书大人。”他说着,转头看向晁陵,“大人,您说是吧?”

陡然被何康盛点出名号的晁陵怔了一瞬,他禁不住在心下大啐一口,面上却只得佯装一派波澜不惊,淡声回话:“是这样。”

“老太傅,那两名贡生会试时所逞文章确乎不错,下官看着,也不免生了些爱才之意,便予他们过了,应当就是面前这两位。”

“这样。”萧老太傅听罢抚须点头,容色微缓,笑意亦重新攀上了脸,“既是这样,倒也无妨,治国本就居无定法,能得百姓安生乐业,便是上佳之策。”

“且老朽少年时曾阅览百家书卷,儒释道三门之法皆有所涉猎,尔今班门弄斧,强寻两段典籍,作一番道|门禅论,却也不难。”老人笑笑,“你二人,以为如何?”

还好,萧老太傅对黄老之术没什么意见,且他融汇百家,定能看出他二人的不世才华。

高台上的墨书诚微微松气,如此一来,只要鲍晖他们能将老太傅所出禅论答得精彩漂亮,这番事,就算揭过去了。

与墨书诚的放松不同,那两名贡生听罢,心下却是越发没了底气——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道生,入京前学的也是正儿八经的儒家经纶。

只是会试前,安平侯府的人曾找上门来,许以重金酬劳,要他们扮做道|门之人,与四皇子行贿。

他们从侯府之人口中,听说了墨书诚的千般事迹,他们知道他沉溺玄门之术后,便私心想着,纵然他二人难以登科,若得皇子赏识,照样有机会留在京中大展身手。

加之侯府给的酬劳极其丰厚,他二人又知晓自己学识文采远不如他人,走寻常的路子,想要考取功名定然无望,便轻松点头答应下来,临时背了两篇玄门经典。

哪成想,因是半路出家,不待他们将玄门典籍背成多少,儒家经纶倒先一应忘了。

——连他们在会试上写的那两篇文章,都是侯府之人提前自晁陵处得出题来,让二人翻阅了无数典籍,早早写就、生生背下来的。

鲍晖的头皮发了麻,奈何事已至此,他们当真是退无可退。

安平侯府的权势滔天,想要查清他们的底细简直是易如反掌,就算他们两个不怕死,想临阵倒戈,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那远在家乡的父母亲友们的安危。

“若有禅论,自然是极好,还请老太傅出题。”鲍晖拱手。

“好。”老人应声,垂眸沉吟片刻,信手拈出一句话来,“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句话,若化用到治国安民之上,当作何等解释?”

“这……”鲍晖一噎,半天没能说出话来,当日他只胡乱背了两段《庄子》,什么《冲虚真经》、《道德经》,《常清静经》之类的,他压根就没翻过!

“这是……倡导百姓们凡事不争不抢?”陆壬嘉小心翼翼地出言试探。

萧老太傅抿唇不语,他静静盯着二人看了少顷,放在膝上手陡然捏成了拳:“你们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道德真经》?”鲍晖爪麻,随口扯了个名气最大的《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