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师兄弟姐妹们(1 / 2)

济民医馆里,木婉青忽然打了个喷嚏,莫名一阵后继续和黄师傅说话,

“事情就是这样,我准备扩大草药种植,但佃户们都只懂种粮食不懂种草药,需要懂这些的人去指导。

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那么多合适的人,且外人也信不过,所以想请医馆的师兄弟们去帮忙。

工钱我已经和青野药坊的苗掌柜商量过,虽还没定下具体的数额,但一定比大部分在镇上能找到的活计的工钱高。”

黄师傅满脸笑意地摆摆手,感叹不已,

“能帮他们找些事做就够了,工钱多少倒没什么的,能让他们吃上饭,养活自己就行了,别的也不要求了。”

听木婉青说完来意后,他心情大好,原本正为这些孤儿们的生计发愁,没想到木婉青就主动来给他分担了大部分的压力。

“走,我现在有时间,带你去认识认识他们,看看哪些人合适。”

离开济民医馆去孤儿们住的地方的路上,黄师傅想起了这些年来收养孤儿的一些事情。

收养孤儿这事吧,说简单也简单。

只要给他们个地方住,哪怕是个简陋的木棚,只要一天给他们点吃的,不拘是稀粥还是窝头都行,这就算是救下来了。

这般看来确实简单,似乎花费也不多,但难处在后头呢。

冬天来了,到底得有个正经屋子,不管破不破得一人给配上一套棉衣,就算全塞稻草也得给他们床被子。

再来说吃的,一天两碗稀粥是饿不死人,但是连着吃上两个月,人就瘦的只剩一把骨头了。

所以吃的不说多好,到底得让人吃个半饱。

三五个小孩子尚不算什么,但要是三五十个呢?

要是这三五十个里面,还有十来个半大甚至成年了的呢?

单说粮食,一个月就少不了。

年纪小的孩子一人一月也得十来斤粮食,五十个就是五百斤,哪怕是最便宜的粗粮,也少不了五两银子。

更别提还不是只给口吃的就行了。

这些年来收养的孤儿,黄师傅都要求他们就是把自己收拾干净,这也意味着他们至少有套换洗衣裳。

还要求他们要懂事听话,不能惹是生非,最好跟着识字点东西,以后也能有点儿谋生手段。

不管是粮食、衣裳、还是识字学医,这桩桩件件都要钱来支撑。

但好在他们的付出也没有白费。

从十二年前至今,他们这里接收过的孤儿多少得有**十个。

其中一部分被亲戚接走,一部分自己离开,一部分死于伤病,在这里呆的比较久的,也就那么五十来个人。

这五十来个人里,那些来的比较早,年纪比较大的,不少都已经自立离开了。

他记得,有两个医术还凑合的在其他的医馆当了大夫,还有两个去了别的村子做赤脚大夫,有三个去做苦力杂活,有三个做了店铺伙计,有个丫头嫁了人,还有三个不知去向的。

自立离开之后这些人就很少回来了,这些去向,还是他在孤儿中问到以及在外面打听到的。

收养孤儿本就是为了赎罪,没想过要这些人回报什么。

他只要知道这些人过得不错,心里就满足了。

但事情远比他想的要更好,还有一批早已能够自立的孤儿选择了留了下来。

他们有的出去赚钱,然后把钱都带回来,买成粮食和衣裳给孤儿们用,有的留下来照顾那些残疾和不能自理的孤儿,还有的留下来教年纪小的孤儿识字学医……

正是有着这些人的存在,再加上济民医馆豁出的老底儿去,这么多孤儿才能撑过暴雨季。

孤儿们的团结是好事,但也要看到这群孤儿其实依旧没办法很好的在镇上立足的现实。

即便是手脚俱全没什么明显残疾的,也很难在镇上找到事情做。

本来镇上能做的活计就不多,好些的活计还大多给了亲戚,朋友,邻居这些熟人。

就是不太好的活计,一般人也不愿意选择孤儿。

这些没有过硬的本事和长处的孤儿,很难找到事情做。

主要还是人太多了,用不到这么多人。

他和白石每天都要在济民医馆忙碌,晚上又省钱不点灯,每天能教导这群孤儿的时间也就半个时辰,甚至比这还少。

这般情况下,能学出点东西来的孤儿其实已经算得上是天资聪颖了。

更多的都只是能看懂医书,认识草药,大部分小病常见病能治一治的水平。

那些年纪还小、刚来没多久、身体有缺陷的孤儿甚至连这些都做不到。

所以,这么一群孤儿以后如何,难啊。

现在还有白石前阵子写医书得到的各处送来的银钱在,暂时不用担心吃不上饭饿死人的情况,但是以后呢?

不能总指望着别人,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黄师傅回过神来,地方到了,“就是这里了,他们都在里面,具体情况进去后我再和你细说。”

木婉青四处看了看,这里很是偏僻,眼前是一处有些破败的二进院子,院子里隐隐传出些说话的声音。

黄师傅边开门边给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