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君臣对立(1 / 2)

现在居然站出来反对大秦帝国。

如此举动,确实是有些反常。

梁成思索着其中可能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张远,朕让你矿产单价高绝的情况,目前查到什么地步了?”

梁成突然想到这个话题。

之前他去视察军械制造局时,统领王明礼还有周明锐都跟他说起过这个问题。

制造局之所以打造火器存在诸多困难。

归根结底,核心原因是无法冶炼出规格等同的钢铁。

抛去这个时代收工生产力的相对落后之外。

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冶炼坊缺少冶炼金属的煤炭。

从贵族们手中采购煤的话,那价格就连大秦帝国如今的工部都无法吃得消。

而梁成对民间开放采矿令,就是要提升煤炭的生产规模。

从而把价格给打下去。

自然而然就可以促进军械制造的效率了……

张远神色微微一滞,急忙一五一十的说道:“微臣正在盘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头绪,不过微臣相信很快就可以水落石出的。”

“尽量快一些,这种事情务必要尽快解决。”

“是。”

张远的眼神之中糅杂着丝毫犹豫的神色,他抬头看了一眼梁成,似乎下定决心,旋即补充道:“陛下

,不过微臣在盘查期间,多少掌握了一些信息,只是,没有确凿的证据,微臣不敢贸然妄自菲薄,轻下结论。”

梁成没有理会张远的陈述,而是拿着奏折继续观摩。

截止到现在,他在早朝上颁布的政令,基层的大多数官员都是反对的。

“嗯?”

突然,梁成眉梢微微上扬,目光也随之闪亮了几分。

有一个奏折,引起了梁成的注意。

里面提到的问题更是让梁成极为认同。

关于朝廷以银代粮的税收制度。

银子在上缴国库的途中也存在一定的耗损。

耗损怎么计算?

如何平贴呢?

交税的地方,必然是不可能负担那部分的。

可是国税部门发现不足的时候,自然还要问责

一来二去,还得百姓去补。

那民众的负担岂不是更大了?

此外,那些居心叵测的官员们还会贪墨。

所以,与其用银子替代,倒不如索性不变了。

维持原状。

虽然梁成不满足于现状。

可是这个奏折也是目前为止,梁成认为最有责任感的的。

这个时代的货币,主要还是以银子跟铜板为流通的。

银子问题还好说。

关键是铜板。

民间基层交纳的都是

铜板。

整合冶炼之后,制作成为官银。

里面就会排除一部分的杂质。

从而损耗分量。

通俗点说,从基层交纳了一百两银子,经过各级官府的层层凝练之后。

到达京都皇城的税务部门,那可能就剩下七八十两银子了。

损耗的那一部分,肯定是要有人补的。

否则那个价值就会出现巨大的偏差。

这个问题。

在后世被称之为火耗归功。

在梁成看来,国家是可以补充那些损耗的。

但关键的问题是,各地的损耗如何规格化。

如果不能指定一个稳定的指标的话,各地的官员必然贪墨。

少量的贪墨,防不胜防。

最终还会滋生出更大的腐败问题。

不管怎么说。

上奏的那个官员算得上是真正为百姓做主的好官了。

最让梁成感到欣慰的是。

那个人还在奏折的后面提出了他的看法跟处理方案。

那就是火耗归公。

梁成想到的。

那个人考虑到了。

朝廷最不缺的是那些居心叵测的官员。

最缺的就是这样的忠臣。

这个人,梁成已经决定要重用他了。

梁成特地看了看奏折后面的名字。

河东县的县令崔浩。

梁成对这个地方倒是有些熟悉。

京都皇城的北郊。

离皇宫还有点距离。

“朕要看到写这份奏折的主人,将他带来这里。”

梁成对张远安排了下去。

“是。”

张远急忙上前拿起那份奏折,将崔浩的名字记在心中。

无论怎么说,能够被陛下看重的。

那肯定是极为难得的人才。

大秦建立,正是用人之际。

只要是人才,那肯定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个用武之地的。

而且,梁成现在急需的就是为民请命,而且还具备真才实学的官员。

总得来说,崔浩的出现让梁成心情大好。

也对税务部门的革新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期待感。

只要自己勤加用心的话,以后还能够再遇到崔浩这样的人才。

只是可惜了其他的那些奏折。

字里行间,梁成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