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有一层油炸的金黄色酥皮,内里是带着芋头和米香的软糕,吃着也是极香。如今卖炸物没有小塑料袋,使用的是剪好的粽叶。隔着翠绿色的粽叶,捏住还发烫的海蛎饼和三角糕,肚子里的馋虫闹腾得厉害。
明霞将油炸得金黄焦香的海蛎饼递给大花和二花,一人一块。线条十足的三角糕则是掰成了三份。
“娘,我跟你一起吃。”大花将三角糕拿到手,虽然闻着酥炸的香味,都要控制不住口水分泌,但看到明霞没有给自己留海蛎饼,便马上将分给自己的海蛎饼递给明霞。
二花忍不住馋劲,早就先咬了一口海蛎饼酥酥脆脆的边角,看到姐姐的动作,立刻也把自己手里的海蛎饼伸出去,忙不迭地说道:“娘,也吃我的,我的。”
明霞失笑,她原本想自己上辈子吃过的食物花样百出,五湖四海的美食也都品尝一二,口腹之欲早已满足,这样古早的普通炸物虽然诱人,但对自己来说,吃了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便都让给小姑娘们,让她们吃个快活。
没想到,大花年龄虽小,但却是个惦记人的贴心姑娘,明霞不吃,她也不愿开动。
明霞看她们始终坚持让自己一起品尝和分享手里的食物,便也不推辞。她从大花和二花手上的海蛎饼中各掰了一块,笑眯眯地放入口中。
“娘,好吃吗?”二花很高兴地问道。
“又酥又香,真的好吃。”明霞竖起大拇指夸奖说道。
油炸香酥食物的魅力,在这个年代无可匹敌。明霞带她们找了一处少人路过的台阶,坐在青石台阶上,让她们安静地享受她们第一次吃酥炸油饼的幸福。
一块海蛎饼,也就是一个普通人两手的食指和大拇指互相搭成一个圆大小。
即便大花和二花吃得很慢,非常细致的细细品尝,她们手里的海蛎饼也很快就吃完了。
明霞笑着看两个小姑娘意犹未尽地抿着油汪汪的小嘴,舌尖偷偷舔着嘴唇上的余香,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她们的小脑袋,说道:“现在吃饱了,我带你们去逛一逛。”
其实她们在这座小小县城里逛街,跟许多人去旅游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样是走马观花。明霞牵着她们的手,像是一个导游,给两位小游客指出她们路过的每一处地方。
二花来过一次,比她姐熟悉,但她也一样逛得眉飞色舞,还不时凑到大花的耳朵旁边,说起她上次逛凤城县时,知道的事情。
“阿姐,你看,这里就是体育场,周教练他们都在里面练球。”
“阿姐,这个地方就是县政府,专门管这里人的,娘说的。”
很多地方其实在二花这个年龄来说,其实并没有更清晰的概念,她也只是记忆不错,把明霞上次说的话复述出来而已。
大花此时的状态,也上次初到凤城县的二花一样,睛看耳朵听,就算有不理解的事物,明霞来不及解释,就记在脑子里,只不过,她在碰到一处地方时,神中冒出了与别处不同的火花。
“娘,我们去能去那儿看看吗?”
她们一行三人原本站在凤城县的城西的一座石塔前。这座古塔青石为底座,花岗岩为塔身,共计十三层高,石塔上有精美雕塑,应该算是凤城县的一处景致。
明霞到这里倒不是专门为了看塔而来,过来这边是因为凤城县的新华书店就开在此处,明霞带孩子过来,就算买不起书,但总归让她们感受一番满屋书香,也不是坏事。
不过,她们还没走进新华书店,大花看到街对面的一个商店,立刻被吸引了注意力,拉住明霞的衣角,希望能去那边看看。
那边是什么店?
招牌上写着几个大字。
“凤城县竹编厂门市店”
远远望去,门店里的东西不少。门市店看着不大,可摆放的东西也不少,,明霞能想到的日常竹制品,这里都能看到。
大花既然感兴趣,明霞自然不会拒绝。
牵着她们的手,穿过马路。
六十年代的小县城,路上自行车都没几辆,所以路人行走,也基本没有交通规则的概念。明霞记得,她以前工作室就有一位小妹老家在南方一座不大的小县城里,据说是这些年才在部分路口安装了红绿灯。
竹编厂门市店坐镇的店员,是一位上了年龄的大爷,头发发白,体型削瘦,背脊微微有些弓着。他坐在店门前的一张竹板凳前,手里正编着一个鱼篓一样的竹制品。
明霞她们走到店门,这位老大爷半分神也没给,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
她们也确实没打算在这里花钱,便没有出声打扰他,只自己随意看看。二花最轻松,她看个新奇,目光扫来扫去。
明霞则心里对比自己竹编和这些老手艺匠人的区别。
区别当然是有,单纯从竹丝处理的细腻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