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仪村的确很美,两个人村前村后拍了不少地方,很快用完了两个胶卷。
徐家辉和妹夫马靖宇挺熟的,但听说妹妹的领导来了,而且还是教育局的大干部,心里略有些紧张。
他虽然是村书记,但见过最大的官儿也就是公社书记了,人家县上来的处长,而且妻姐还说,这位处长目前风头挺旺,弄不好很快就升副局长呢,他把村子里体面的人想了一个遍,要么在城里工作,要么不在家,最后还是叫徐忠民当陪客。
徐忠民虽然和他一样都是地道的农民,但识文断字,还算有些见识。
即便如此,大家在饭桌上的话题也不多,还是徐忠民主动提起了自家的几个孩子。
徐家在凤仪村算是穷的,但这种穷并不是因为他们两口子好吃懒做,相反,他和刘凤仙都很勤快,主要的原因还是供孩子上学供穷的。
两个小的上着小学,一学期学杂费不多,五块钱,书本费也是五块,两个人就是二十块,一年就是四十,徐桂芳高中一学期学杂费就是三十,书本费二十,住宿费十块,一年就是一百一。三个孩子加起来就是整整一百五十块钱。
虽然听起来似乎不算多,但队里每年秋收分钱,徐家也就能分一百多点,家里再节省,日常开销一年也总要四五十块,钱不够花怎么办,只能将分的粮食偷偷卖掉了。
不止三个小的,已经嫁人的徐桂红也上了小学的,现在在家务农的大儿子徐红利,原来也是千山镇高中的尖子生,只不过是高二那年刘凤仙病重,不得已辍学了。
徐家的五个孩子,除了老大徐桂红,都是那种不用努力就学习很好的学生,就连徐红强,都能轻轻松松在班上考前五。
大家都是三十多四十出头的中年人,孩子大的最多二十,小的十来岁,因此聊得还算热闹。
提到孩子,徐忠民黝黑的脸上挂满笑容,他滋溜一声喝干了酒盅里的大曲,笑着说道,“我家二闺女今年读高三,就在镇高中,每次考试四个班排名都在前三名!听她说去年县里统一考试排名,她考了五十六名!好家伙,县里几千号学生呢!”
还有一句话徐忠民没好意思说,当时那个李老师还说了,凭徐桂芳的成绩,考大学那是板上钉钉,十拿九稳的事儿。
孙卫华正和马靖宇你一杯我一杯的拼酒,但徐忠民的话也一字不漏的听到了耳朵里。
作为县教育局的处长,尤其还是分管学校的,千山镇高中他自然知道,虽然总体升学率不算高,但的确每年都出几个尖子生。
孙卫华共有七个孩子,上头两个儿子都参加工作了,老三是个女儿,今年读高三。其他的孩子他都不操心,唯有老三孙梅梅从小乖巧可爱,很得他疼爱。孙梅梅学习上也很勤奋用功,可惜的是,自从上了高中之后,不知道是不是压力太大,成绩逐渐下滑,从初中时候班上的前五名,逐渐下滑到班里十□□名左右,这成绩当然也不算差,但是要想考上大学,尤其是,孙梅梅还想考好一点的重点大学,那是不行的。
但孙卫华不甘心啊,说来有点气人,他这么聪明,孩子却都不随他,没一个读书能行的,也就孙梅梅算是最好的了,
徐忠民的孩子竟然都这么争气?一个比一个学习好?他嘴上不上,心里羡慕的很。
徐家辉倒不羡慕,他家老大老二是一对双胞胎男孩,今年十八岁了,一个去当兵了,就在刘春丽大哥所在的部队,另一个在县机械厂上班,还有一个女儿子才十二岁,在村里上初中,两个大的都有了去处,小的即便读书不成,这么多有本事的舅舅姨妈,安排个工作应该不成问题。
马靖宇刘春华两口子算是生的少的了,只有两个孩子,男孩十八岁,今年在县中读高三,平时成绩不错,正常发挥上个大学是没问题的。
刘春华已经找好了退休老师,准备到了寒假给儿子一对一突击一下,不要求太高,能提高二三十分,重点大学就妥妥的了。
小女儿十二岁,读初二,在班里也是尖子生。
这两家都是儿女十分如意的。
刘春华在教育局工作之前,是县中的老师,老师都爱学习好的学生,听到徐桂芳学习这么好,问东问西,问了好多她的情况,徐忠民一一回答了。
她倒是没想到,徐忠民其貌不扬,身上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一看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他说话还算条理,且也有几分见识。
刘春华如今日子过得舒坦,但也不是没吃过苦,当年父亲被关到农场,她那时已经十五岁了,初中刚毕业,也是有名儿的尖子生呢,可惜学校很快停了课,他家也被抄了,那帮人连锅灶都给砸了。多亏父亲的老战友从中周旋,将他们几个半大孩子偷偷转移了,为了不引人瞩目,送到了乡下老家。
要说老战友的亲戚虐待她,那是没有的事儿,但要说对她多好也是没有,不过给一口吃的,随便给点穿的,饿不死冻不死就是了。
寄人篱下的日子过了足有五六年。
有这么一段过往,刘春华平时就格外爱帮助人,徐家这二闺女是个好苗子,她起了惜才之心,去了厦屋翻行李,找出一套大女儿的旧衣裳旧鞋子,拿在手里还觉得不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