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这还不够,除非那赵平安是天选之人,他读了两辈子书,才可能有这成就。
几百个举人,要知道,她儿子可是第三,这可是能够载入县志,在小县城立碑的事情。
说起来,两个字,光荣。
起码,今日殿试没出结果前,她一直是这么以为的。
但是,坐在高头大马上的赵平安活活给她扎了一剂强心针,生生摧毁了她的光荣,她的得意,她的高人一等。
就两个选项,榜眼,或者状元,结果他还真得了个头名的状元。
要不是亲眼看见,她还真不敢信这状元竟真被他收入囊中。
一个姜家,养出了两个进士,还都是前三甲,二太太不由得对这科举制度失了些从前的敬畏,起码含金量不如她从前以为的那么高。
若是在从前,路上拉出来一个人,告诉她这人是新科进士,二太太恨不得把人供起来,日日净身焚香,一天三次的跪拜祈福。
换了现在,真来个进士,她确定自己会很淡定的让丫鬟奉杯茶,客套两句也就完了。
嗯!顶多再“顺道”提一提自家有两个文曲星的事儿……
不过这也只是她心里暗搓搓的一些小心思罢了,真要让她去害赵平安,去污蔑他,她不会做。
她承认,自己嫉妒心强,爱攀比,说难听点,她就是欺软怕硬,但这也只是她心里想想,起码底线她还是有的。
她不知道的是,姜鱼林之所以能得了探花郎,除了他自己争气之外,跟赵平安和陛下也有一定关系,但这个秘密,魏帝不会告诉任何人。
他是皇帝,他给自己选个顺眼的手下,不可以吗?
自古,科举考试都是世家贵族子弟多,寒门子弟少,可如今他就想扶一扶寒门,他就想给他徒弟找个帮手,他就想任性一回。
有些人天生就与别人不同,赵平安就是,他看的出来,这小子,天生就是为百姓谋福利的料。
其实,魏帝也有自己的小私心,他就想看看,整个大魏,整个朝堂能不能因为赵平安这个人产生一些变化。
另一边,队伍领头的赵平安冲着熟人摆了摆手,只笑笑,却不好说话,不然整个夸街队伍,来观看的亲眷众多,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只怕是乱了套了。
他胯下的马匹走的不快,但仍是很快就离了众人的视线,如此,姜家人也不继续在这里站着。
老太太说了,今日大喜,她得给回去做几道好菜,等回了鹿鸣郡,势必要摆三日的流水席。
只不过来来往往的京都百姓众多,看他们一脸喜气,免不了多问几句。
一问才知,竟是状元郎的家眷。
二问又知,这家不光有状元郎,还有探花郎。
一个“鸡窝”里飞出两只凤凰,一时间,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又纷纷讨教起了孩子的教育经,不过,有老太太在,也没有大房二房说嘴的份儿。
反正他们是不想跟老太太抢这个风头,老太太如今年纪越发大了,性子就跟孩子似的,爱显摆。
尤其是显摆孙子。
姜鱼林是她亲孙子,赵平安也是,两个孩子她都是当亲孙子看待的,自然有这个资格说道说道。
“老太太,您贵人事忙,也教教我们这养孩子有哪些诀窍,到底是咋养出这么有出息的孩子。”
“对啊!您好歹多说两句。”
由两个儿媳搀着,老太太眉眼含笑,心里高兴,不免多说了两句:“哪有什么诀窍,两个孩子打小就爱看书,还努力,都不用别人去说,自己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再加上脑瓜子灵光些,先是秀才,再是举人,这才考上了进士。”
老太太心里嘟囔着,平安虽然没这么刻苦,鱼林却是一贯如此,所以她这么说也没错。
但这话听在旁人耳中。
众人“……”
这算什么诀窍?
哪个进士不是先秀才,再举人,然后才是进士。
还有,努力读书……能考上进士的哪个不努力读书?
众人纷纷缠着老太太,让她再多说些,最好是说出些不为人知的隐秘诀窍。
老太太有些无奈,知道这些都是望子成龙的主儿,却也只能回道:“老身说得都是实话,学堂的夫子都说,读书要先读厚再读薄,偏偏有些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理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哪能行?估计到秀才也就止步了。”
众人一听,哀叹一声,想着自己身边的那些读书人……还别说,有许多还真是这样。
说读吧,也读了,提问吧,也还行,问题出在哪儿呢?这些人有个通病,少了股灵气,还多了几分的酸腐。
读书这种事,强求不来,有些孩子喜欢读书,就比方说姜鱼林,哪怕不用催促,他也是那么一副性子,但有些孩子天生就不喜欢读书,就比方说姜鱼墨。
他不愿意读,家里还能拿刀逼着他不成?
牛不喝水强按头,到底是一个无心,一个有意,打着为“牛”好的心意,却全然不顾“牛”的想法。
又听老太太再道:“这两个孩子,读书,却又不死读书,他们是真看进去了。”
“不然,我们一家子好几口人,一个个没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