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已经被过继的皇子突然又被过继回来,李隆基自小聪慧,自然知道意味着什么。
“因为此宦官是唐代宗李豫的爪牙罢了,自古以来,宦官之能依附于皇权,即便再厉害的宦官也无法篡权。”李隆基分析。
在李隆基心中,宦官可比那些大臣可靠的多。
武则天听着李隆基自信满满的言路,竟是笑了,好一个自信的儿郎。
但是武则天的笑声却戛然而止,“那朕问你,作为皇帝最忌讳的是什么。”
李隆基有些慌了,他自认为自己方才说的半分没错,但是却得来他家皇祖母如此反应,到底为何。
“孙儿认为是懦弱无能。”李隆基道。
“不(),狂妄自负。武则天道(),“越是有能力的君主,就越忌讳狂妄自负。”
“因为这样的君主总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力缆狂澜。”武则天道。
李隆基听自家皇祖母之言,心口仿佛被什么重重捶打一番,他陷入了沉思。
【为何被新旧唐书高度评价的唐代宗李豫会如此糊涂呢?
咱们从宦官程元振诬陷大将来瑱一事来分析分析,为何唐代宗李豫不杀奸臣程元振。
提到大将来瑱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乱后大唐藩镇格局的现象。
而唐代宗李豫被后人诟病也是因为他后期放任大唐内部藩镇格局,为后世大唐埋下了隐患。
话题再回到大将来瑱,从大将来瑱之死,咱们正好看看唐代宗李豫早期对藩镇割据的态度。】
【路人甲】:一个冷知识,唐代宗李豫早期不支持藩镇割据。
路人甲提前透剧,他特别喜欢听乐瑶不同角度的分析,而不是网络上的大众言论。
【首先,咱绝不否认大将来瑱对大唐的功劳,此次分析只是站在唐代宗李豫的视角看待功臣来瑱。
根据《旧唐书》记载,肃宗上元三年(762年),唐肃宗李亨便下令让大将来瑱来长安,但是大将来瑱却想待在襄州。
为此大将来瑱便暗示他的手下向唐肃宗李豫上书,请求让他留在襄阳。
从帝王的角度,特别是还在经历安史之乱,君臣极其缺乏信任的前提下,大将来瑱此举颇有藩镇割据的意味。】
*
蜀
“国家如此动荡,他们君臣竟然还不一心,唉。”阿斗叹气,同时又庆幸自己生于蜀国。
*
唐睿宗,唐殿
唐睿宗李旦极其认真的听着,就怕自家母后会忽然提问自己。
武则天目光睿利的看向神迹,认真的听神迹的一字一词,同时脑海中不断的思考如何能让大唐避免后世之乱。
【《旧唐书》记载,淮西节度使王仲昇向唐肃宗李亨进谏,说大将来瑱布恩惠收买人心,不能留任。
然后在申州之战中,淮西节度使王仲昇与叛军作战被困,来瑱近在襄州却见死不救。
随后,大将来瑱手下的行军司马裴奰告发来瑱,于是唐肃宗李亨起了要大将来瑱升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等职位。
看似是重用大将来瑱,实际上是想夺了他的权,并让裴奰取而代之。
可惜这诰命还没下,唐肃宗李亨便驾崩。
以上是唐肃宗李亨时期对大将来瑱的态度,可见此时朝堂已经开始地方大将来瑱。
而大将来瑱的所作所为,的确也有不妥之处。
接下咱们看看唐代宗李豫登基后,大将来瑱的所作所为。】
*
宋
赵匡胤听神迹之言,站在君王的角度来看,大将来瑱的确威胁到了皇权。
不论他对唐朝有多大的功劳,一旦有了外心,于朝堂来说就是隐患。
赵匡胤叹了一口气,这也是他之前为何提防武将的原因,只是提防的太为过头,导致大宋成了大怂。
*
秦
“扶苏,你觉的此将如何。”秦始皇嬴政问扶苏。
“站在唐朝皇帝的角度,虽有能力但却藏有异心。”公子扶苏道,这次他是站在帝王的角度。
自打跟着神迹学习,公子扶苏发现很多事情若是站在帝王的角度看便完全不一样。
或许在世人眼里此将是忠臣,但是在帝王的角度看,一个不遵从皇命的大臣,到底算不算的上忠臣呢?
此时此刻,公子扶苏没有共情于大臣,而是共情于唐代宗李豫。
实事求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当真给唐代宗李豫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局面。
若换成自己,公子扶苏觉的自己怕不是做的还不如唐代宗李豫。
弃城逃跑固然可耻,可像明朝崇祯皇帝那边自缢而亡,和大明朝一起亡,就是明君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