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271 皇权相权之争(1 / 2)

*

听神迹这般说,公子扶苏仿佛一下明白了什么,他应和神迹之言点了点头。

公子扶苏的一举一动皆落在秦始皇嬴政的眼中。

“有何想法。”秦始皇嬴政问扶苏。

见自家父皇提问,公子扶苏相当认真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正如神迹所言,薛仲璋的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子扶苏道,“正因为薛仲璋参与了这场造反,必定牵连大臣裴炎,如此让太后武则天师出有名,可一举扳倒政敌。”

“嗯。”秦始皇嬴政点了点头,这一声嗯是对扶苏的肯定,神迹的出现的确让他这个儿子转变了很多。

之前的公子扶苏和秦始皇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他没有意识到加强皇权的重要性。

对身边的大臣采取的也是怀柔之策,有恻隐之心是好事,但是作为帝却要不得。

如今的公子扶苏却知道从皇权出现,以皇帝的视角来分析政局,这个转变是秦始皇嬴政特别希望看到的。

“且,太后武则天能在短短两个月就平定这场叛乱,如此迅速,更让朝中大臣看清太后的权利。”公子扶苏看向他家父皇,“自古以来,以强者为盟。”

正是这一波波的推波助澜,把太后武则天推向权利巅峰。

*

听到自家外甥造反,大臣裴炎便知道自己的下场,这场政.变他最终还是输了。

同时大臣裴炎也预示到了唐朝的结局,自己终究是大唐的罪人…

【咱们先来看看大臣裴炎对李敬业此次造反的态度,武则天询问裴炎计策。

大臣裴炎竟不急着平定造反,反而对武则天道,此次叛乱正是因为皇帝年长却不亲政事,这才给叛匪造反的借口。

如果太后武则天愿意还政于皇上李旦,那么叛军便不讨自平。

这话从表面来看好似没什么毛病,李敬业造反打出的名号是匡复李唐,并不是要推翻李唐,那还政于李旦似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

赵德芳听着直摇头,“李敬业此举和以往的清君侧有何不同。”

听神迹听的多了,赵德芳的政治素养也上来了。

“可不是,就像杀了黄子澄,朱棣就不造反了?还是杀了大臣晃错,就没七王之乱了。”赵匡美应和。

若太后武则天还政于李旦,大概率李敬业造反借口就变成了“清君侧”。

毕竟大臣裴炎的确是手握重权的权臣。

【但是实际真是这样么?从前面的分析咱们可以看出此次李敬业造反,不过是打着匡复李唐的由头自立为王而已。

裴炎此言可忽悠不了太后武则天,从古至今哪有不讨自平之说,就算出兵讨伐也不一定能快速平定战乱。

且此时也有大臣提出,大臣裴炎已经大权在握,要是他没有别的企图,为何要太后还政于皇帝李旦?

于是太后武则天以造反之名把大臣裴炎压入大牢,谁让他的外甥参与到了这次政变当中。】

听到这,李显很是迷惑,他已然不知大臣裴炎到底有没有造反之心。

怎么朝堂之事会如此复杂?!

【大臣裴炎入狱后,有大臣提裴炎求情,他们都上谏表明裴炎绝对不会造反,就算他们造反,丞相裴炎也不会造反。

但是武则天却特别笃定,她说他在知道大臣裴炎造反,但是众臣却没有造反之心。】

“那裴炎真的有造反之心么?”李显在心里嘀咕,其实此时的他已经认定裴炎有造反之心,毕竟他家母后如此笃定。

李旦一直低头不炎,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原本他就不想放皇帝,听神迹透露出这么多后朝之事,他就更不想当什么皇帝了。

【咱们先不论大臣裴炎到底想不想造反,这次咱们从武则天的视角,权利者的角度看看他到底该不该死。

首先李旦登基后,裴炎的阵营迅速转向李旦,并且手中的权利足以和武则天抗衡。

其次,光宅元年八月,裴炎已然有了逼宫的想法。

最后,好巧不巧光宅元年九月,李敬业造反的谋臣还是大臣裴炎的外甥,并且面对造反,大臣裴炎并没有要打的意思,反而劝武则天还权。

补充一点,在为大臣裴炎求情的大臣当中,有一位手握重兵的程务挺。】

*

“大臣裴炎的确必死。”公子扶苏感叹,他把自己代入了武则天的处境,以上位者的角度来看裴炎。

或许在后世之人眼中大臣裴炎是被武则天害死的忠臣,但是作为帝王角度,他的确是该死。

试想一下,有那么一位大臣,八月的时候他便有造反指之心,九月的时候他的外甥直接造反,而此时该大臣不但不想抵抗,还开始逼权。

更可怕的是,他的同盟之中有掌握兵权的同僚支持。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裴炎之死在他打破唐高宗李治构建的权利平衡后已然注定。

咱们先抛开对武则天女性身份的这一滤镜,单从皇权和臣权角度来看。

裴炎之死,不过是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失败结局而已。

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