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广开民智(上)(1 / 2)

刑部尚书顾全轻咳一声道:“那三殿下要推进‘以民为本’的理念,是否要同时开民智呢?”

“否则,民智不开的情况下,仓促推进‘以民为本’的理念,会不会导致我们是媚眼抛给了瞎子看,瞎耽误工夫。”

陈琦点头:“这是自然!”

“此前,世家望族和权贵们为了阻断百姓的上升通道,保障自己和子孙后代可以一直享受所谓的贵族待遇;以他们手中掌握的百家经典为武器,随意篡改经典释义,大力推进愚民之学。”

“孔师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在那些世家望族和功勋权贵们的释义下,彻彻底底的沦为了愚民之学的指导纲领。”

“有谁,真的去考虑过,孔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处境,什么样的一个语言环境,想要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没有。所有人如同鹦鹉学舌般的,将这句话归结成为同一个释义,那就是孔师是倡导愚民的。”

“在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在看到那些儒士们的释义后,我就对这句话的意思产生了怀疑。”

“孔师既然有经天纬地之才,被誉为文曲星转世临凡,那么他在面对一些人和事的时候,一定是有他的独到之处的,不会人云亦云的盲目听从别人的话语。”

“既然如此,我一个啥也不是的蠢材都能看的出来民于国的意义,孔师那样一个有着‘文圣’之称的大才,他的眼界怎么可能还比不上我呢?”

“所以,为了寻求一个答案,我亲自去岱岳草庐,当面请教了当代草庐庐主,孔家家主孔丘先生。”

陈琦微笑着耸耸肩:“孔丘庐主并没有因为我是一个未及冠的顽童,就糊弄于我。相反,他引经据典的,详细为我阐述了包括他在内的历代草庐庐主,孔家家主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释义。”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历代草庐庐主,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我的见解基本相同。”

“岱岳草庐第六代庐主,孔玄曾为《论语》做注。其中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他曾有过详细的诠释。”

“孔玄《论语注》曰:「由,从也。民,冥也。以正道教之,(人)必从。如知其本末,则暴﹤愚﹥者或轻而不行。」”

“在此,孔玄训「由」为「从」,是跟从的意思;「可」大概训为「可以」;「知」训为「知晓」。”

“《论语注》强调了「学道」与「知道」的不同。从「如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来看,他以愚者的轻慢态度来解释孔子为何主张「不可使知之」的原因。”

“孔玄只是以「不可使知之」作为配合教化的手段而已,从目的来看不但不是为了愚民,而且最终是为了觉民,即通过「由道」而使民「知道」。”

“另外,「愚者或轻而不行」不是一个全称判断,由这一句话得不出全民皆愚的结论。”

“而岱岳草庐第八代庐主,孔丁又曾为孔玄所注《论语》做了详解,孔丁认为,此处所谓「愚者」实际上是指那些看似聪明但未能真正见识大道的人。”(这段摘自百度百科。懒得自己写了……)

“这还只是一句话,释义方面就篡改的如此黑白颠倒,乱七八糟。”、“诸子百家,经典不知凡几。那些被篡改的释义,那些被曲解的圣人之言,又会有多少呢?”

“而这种人为制造的愚民氛围,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

“看看我们现在的官场吧。有几个官员不是出自世家望族和功勋之后的?又有几个在入仕之前,就真的是平民百姓的?”

“这一切,都是愚民之学盛行结下的苦果。”

“在这个过程中,百姓被愚弄了,朝廷被愚弄了,所有的利益,全都落在了始作俑者,世家望族和功勋权贵们的身上。”

陈琦微笑环视众人后说道:“我这人做事,喜欢权衡利弊,凡有利于我的,利再薄,我也不会轻易放过。凡不利于我的,弊再小,我也不会甘愿接受。”

“同样,在制定变法改革方案的时候,我也是经过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决定。”

“就拿开民智这一条来举例吧!”

“我想请教诸位,广开民智,对谁有利,对谁有弊?”

众人面面相觑,陈环率先开口道:“三弟刚才说,世家望族和功勋权贵们极力推行愚民之学,那就说明他们在推行愚民之学的过程中,可以获利。”

“而且三弟最后也说了,愚民结下的苦果,被百姓和朝廷分食了。获得的利益,全都被世家望族和功勋权贵们收走了。”

“那么,从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角度分析;广开民智,对百姓有利,对朝廷有利,对江山社稷有利,对千秋万代中原人有利;对世家望族,功勋权贵,地方豪绅这些既得利益者不利。”

“我说的对吗?”陈环看着陈琦,眼中满是和煦的笑意。

陈琦同样回以和煦的微笑,点点头道:“对。”

“那么,在坐的诸位,谁能说的出对百姓的利在何处?对朝廷的利在何处?对世家望族和功勋权贵的弊又在何处呢?”

众人再一次无言的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