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额附好好的。”
皎淑又要拜别太后、康熙与她的养母宜妃、生母郭络罗贵人。
宜妃此时已哭成个泪人,在宫中走到自己身前行礼的时候,一把握住了公主的手,泣不成声,“皎淑……我的淑儿啊!”
“宜额娘。”皎淑泫然欲泣,却还是强忍住了泪意,向宜妃行了一礼,“谢您多年,抚育教养之恩,淑儿要走了,愿您好自珍重身体,山水迢迢,日后怕是难以时常相见,您要保重啊。”
宜妃听她这样说,更是心酸,只用帕子快速抹了把泪,别过头去不想叫皎淑看到她落泪的脆弱模样,只道:“快与你额娘别过吧。”
与郭络罗贵人别过时,皎淑看起来反而没有那么脆弱,母女两个紧紧握着手,四目相对,均是眼带泪光。
“……额娘,您要珍重。”到底是皎淑先开口,她声音沙哑,带着泣音,“女儿要去了,您要好好的。”
郭络罗贵人定了定神,眼眸含着泪强笑笑,轻抚皎淑冠顶上的金凤,声音轻轻的,却很清晰地传入皎淑耳中:“额娘的女儿啊——远嫁在外,莫要任性,凡是三思而后行。周嬷嬷是可信之人,有什么事,你只管与她商量着办吧。”
皎淑又是沉沉一应声,如此尽数别过,起身后,她忽又转头看向皎皎,冲着她灿烂一笑,道:“长姐要记得去看我啊。”
皎皎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吐出,笑着对她点了点头:“会的。”
为皎淑送嫁的两位命妇适时上前,由位尊的一位提醒道:“动身的时候到了。”
福寿捧着红盖头上前,太皇太后站起身来,拿起那盖头,轻轻一甩,盖头下四角坠着的红流苏在半空中飞扬,盖头边沿点缀的珍珠与红珊瑚石也轻轻摇曳,用彩色丝线混合金银线攒着米珠绣出的鸾凤和谐光彩闪烁,一派皇家富贵。
在蒙上盖头前,皎淑扭过头,唇角带着笑,眼中却含着泪,轻声道:“慧娘娘,皎淑走了。”
“去吧,往后好好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娜仁温声对她道。
皎淑轻轻地、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冠顶沉重,叫她不能真正地低下头,她只是这样,表达自己听到了。
然后盖头一落,又有一位公主,将要自宫中离去远走。
目送着皎淑在命妇簇拥下坐上从内宫出宫的辇轿,娜仁一歪头,看到站在她身边的皎皎目光沉沉地望着离去的辇轿,神情似有几分幽深复杂。
“之后的路,由她自己来走,她会好好走下去的。”娜仁拍了拍皎皎的手,温声道。
皎皎笑着,点了点头,“她会的。”
皎淑远嫁,送亲的是五阿哥胤祺。
对于皎淑的离去,最舍不得的大概就是宜妃与郭络罗贵人了。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一位公主远嫁,只有其余公主与她们的母亲会有些物伤其类的感伤。
这一次,即便是素来与宜妃不对头的德妃也并不例外。
她膝下远有二女,其中一女亡故于今年春日,年仅十二岁;另一位公主,如今也是将笄之年。
她不确定,她这个女儿,有一天是不是也会离开她的身边。
德妃焦急、无力、不知所措。
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法子,才能够将自己的女儿留在身边。
这事暂且不提,只说留恒,自皎淑出嫁之后,想到她与留恒同龄,康熙便又有些焦急。
但他又不想去催留恒,只能与娜仁念叨:“阿姐你说,恒儿如今是半点心思都不在成家立业上,每日只往道观和庄子里钻,这可怎样是好呢?隆禧这一支的香火啊,可全都靠在恒儿身上了,他不成婚怎么行呢?”
“他不成婚,往后便从宗室中择一好的过继,白捡一个亲王爵,总有人乐意的,留恒也有大把大把的人来挑选,总能选到合心意。”娜仁静坐品茶,淡定极了。
康熙一瞪眼:“那怎么能行呢?过继的到底不是亲生,心里难免向着自家……”
“好了,你有这个心,去絮叨恒儿去。”娜仁打断他,“这又不行那又不行,催婚又不催正主,来念叨我有什么用?我能亲自上阵帮恒儿娶了吗?你也不要着急,这种事还是要看缘分,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
康熙幽怨地看了娜仁一眼,“阿姐你可真是看得开啊。”
娜仁全当好话听了。
公主出嫁已在冬月里,随后宫中紧锣密鼓地预备过年,年后,康熙又要巡幸五台山。
这次太皇太后仍旧是饶有兴致地跟着去了,在五台山上虔诚地拜过,洒了大把的香油钱,又叫娜仁求签,请高僧来解。
这是这些年每每到寺庙中,时常会发生的了。
太皇太后常念叨着,说她已经老了,天命而已,不知能活到几时,凶吉与否,都不想再算了。但娜仁还年轻,若是能测算出什么来,是凶便尽力避过,是吉便可以安安人心。
娜仁借此笑过太皇太后,道她修佛修得不够通透,命有凶吉,一时避过,又岂能长久的避过?
太皇太后振振有词地表示佛经里还有说虔诚信奉便能趋吉避凶呢。
娜仁一时默然,竟不知如何反驳。
只能在心中愤愤道:有些著经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