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停留,加快了脚程,终于在一日之前到了寒山镇。
三人风尘仆仆,舟车劳顿,到了镇子上后王氏领着他们找了间便宜的客栈投宿,歇了一整夜才算缓了过来。
来的路上顾茵就问过王氏往后的打算,王氏一只不愿多言,但到了寒山镇,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和她说了。
王氏心下戚戚然,接着和顾茵说从前的事。
原来王氏娘家在镇子上算富户,别看王氏眼下这般,当年那也是个小富之家的小姐。
王家二老前头生了两个儿子,晚年才得了个女儿,如珠似宝地把她养大,把她看的比眼珠子还重要。
一直到王氏十五岁那年,二老都没舍得把这宝贝女儿嫁出去。
也就在那一年,王氏遇到了来异地谋生的武爹。
武爹当年可是个极为俊俏的后生,爹娘没了以后,他跟同乡来寒山镇做买卖。
因为本钱有限,做的也就是一副扁担、两个小箱笼的货郎买卖。
王氏那时候正是喜欢新鲜小玩意儿的年纪,一来二去地两人就认识了。
后头接触多了,王氏更是主动表明了心迹。
武爹受宠若惊,又自觉配不上她,开始的时候还拒绝了她。
但王氏性子执拗,发了狠说武爹要是不要她,她就剃了个头发做姑子去,武爹本就心悦她,听到自己心仪的姑娘都这般说了,自然也不再逃避,二人就此定情。
王氏打小性子就厉害,定情之后就和家里人说了非他不嫁。
这可把王家二老气坏了。
倒也不是他们顽固不化——小镇风气淳朴,住得近的家里都知根知底,王氏要是在镇子上相中了差不多的也就算了。偏看中的是个外乡人!
再仔细一问武家的情况,知道他是个父母双亡,还没有亲族的,那更是气的暴跳如雷。
可王氏铁了心,家里人不松口她就绝食相要挟。
王家父母也是心疼女儿,最后想出了个折中的法子,让武老爹入赘王家。他孤家寡人一个,入赘王家岂不是正好?这样既全了王氏的心愿,他们也能长长久久地把女儿留在身边。
可武爹不愿意。
倒也不是他不够喜欢王氏,而是入赘之后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姓氏,成了王家人。
他们武家早些年就人丁不兴旺,当年朝廷征重税,爹娘为了延续自家香火,都把粮食省下来给他吃。可以说他爹娘是为了他活活饿死的。
他怎么做得出放弃自己姓氏,断了自家传承的事情呢?
后头事情僵持不下,王氏又闹了一次上吊。
那次是真的让王家父母寒了心,当即就把她赶出了家门,让她往后再也不要回寒山镇来。
王氏就那样嫁进了武家,武家后来的田地还是她当时的首饰换的。
武爹踏实肯苦,王氏也学着做活掌家,婚后的日子可谓是和和美美。
但王氏是没脸再回娘家了,只能每过一段时间就让人捎带家书和小礼物回去。
如是过了两年,王家父母的气消了,恰逢王氏生下了大儿子,就来信说等他们大外孙稍大一些就把他回寒山镇看看。
等到武青意半岁大的时候,王氏带着丈夫儿子兴冲冲回了娘家,却惊闻二老双双离世的噩耗。
王氏上头还有两个哥哥,当时正为了家产闹得不可开交,看到这远嫁的妹妹回来,以为她也是来搀和分家的,那自然是没个好脸。
难听的话说了一大堆,王氏也傲气,等父母的丧事料理完了就带着丈夫儿子走了,再也没和娘家来往。
王氏和娘家人最近的一次通信,大概就是五年前朝廷强征壮丁那次。
一个壮丁值十两,花费二十两银子就能把人留下。
王氏也没指望娘家哥嫂能那么大方替自家把二十两全出了,只想着自己手里还有个七八两,再凑个二两多银子,好歹留个男人在家里。
但她托回娘家的口信却一直没有回应,最后便就此不了了之。
这下子王氏是真的恼了,要不是前儿个出了那桩事,她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回到寒山镇。
当然这些旧事并不算光彩,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王氏连自家两个亲儿子她都从来多嘴提过一句,更别提告诉顾茵这儿媳妇了。
可她转念一想往后要和娘家人打交道,与其让那两个不省心的嫂嫂编给他们听,还不如他自己老老实实地说了。
也的亏王氏透底透的早,因为她刚说完这些事,她娘家两个嫂子就寻上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