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家卖完婆家卖(2 / 3)

姨丈在吏部精挑细选的后生,是个三甲同进士出身,父亲是长安郊县的里长,家里有几十亩良田,很是殷实,本人眼下在吏部务虚,过几年外放出去做官,可谓前途无量,婷妹妹几个月前又生了儿子,一家子和和美美,整条街坊都说婷妹妹嫁的是最好的了。

姚氏放缓语气拉着青杳的手:“都说女人嫁人是二次投胎,可得擦亮眼睛,当年你和你父亲两档子事把家里弄得人仰马翻,我妇道人家又没有主意,只好跟他和离,咱们孤儿寡母的好歹留在长安,不要跟着他往那凶山恶水的地方去。你上回没嫁好,这些年日子过得不如意,眼下有了机会,自己一定要上心相看着些,听着么?”

青杳无法反驳也不想附和。

“你还记得当年咱们去归元寺上香,那个和尚是怎么说你的吗?”姚氏满怀希冀。

青杳暗暗叹一口气,又要旧事重提,姚氏始终抱着并不存在的希望。

“他说你必得贵婿!记得吗?必得贵婿!”姚氏把最后四个字说得铿锵有力,甚至带有一些咬牙切齿地发狠,“你比别人差哪里啦?我的女儿是当年长安城一百零八坊一千个民户女里边挑出来去考上女学的头名状元!青杳,你一定要有个好前程,才不辜负娘这么些年为你受的气、吃的苦啊!”

青杳应付了两句,拎着菜篮子往回走。

姚氏的这些话,青杳这些年已经听过太多遍,吵也吵过,哭也哭过,眼下是真的麻木了。

二十岁之前的那些年,青杳一直在不住地自责和愧疚,这两年好些了,青杳决定放过自己。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姚氏今天说这番话固然是存着为青杳打算的意思,但是她说的“两家并一家”的也未必真是为青杳着想,她跟老杜眉来眼去这么多年,但凡老杜真心诚意,要成也早成了,没理由耗着这么久,老杜人看着老实,实则肯定少不了花花肠子,一边勾着姚氏心肝肚肠,背后还不知是怎样的精打细算。青杳看准姚氏狠下一条心想把母女二人俱绑到杜家父子这条船上,图下半生一个安稳,但反过来想,杜家父子又图着她们母女什么呢?

姚氏年轻时确实风流灵巧惹人爱,如今半老徐娘风韵犹存;青杳小时候倒是有几分街巷里坊的神童才名,只是在议亲的时候屁用都不顶,母女俩各个手里有点这些年私藏的体己银子,估计也凑不满百两,青杳想了半天,觉得杜家父子不过就想要两个不要钱的长工罢了,夜里还给睡觉暖被窝生儿育女,姚氏还觉得是自己占了便宜。

这不就是赌命么?姚氏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手里没有筹码。

青杳对世情感到失望,看透了这男女婚姻背后的计较和算计,只想弃世而去,遁入空门寻个清净。

再者姚氏今天说的那些话也令青杳心寒,什么必得贵婿,什么争个前程,什么忍气吞声……说白了不过是拿青杳当做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一个玩意儿罢了。青杳幼时过目不忘,姚氏就抱着自己在街坊里挨家挨户地背古诗三百首地炫耀,后来青杳糟了难,也没少受邻里的白眼和奚落。

对于姚氏来说,低配嫁给军户人家的青杳已经没有了炫耀的价值和让她颜面有光的资本,是以才日夜抱着那个和尚不负责任虚无缥缈的“必得贵婿”预言为日后翻盘扬眉吐气蓄力,朝廷的政令下来,青杳可以名正言顺再嫁,姚氏沉睡多年的对“贵婿”的渴望又苏醒了,她要逼着青杳再去奋力一搏,搭上这最后的机会。

她唯独没有问青杳是怎么想的,青杳快不快乐,青杳幸福不幸福。

回到罗家的时候,里正刚好也在,于是就把朝廷的政令当着公婆的面跟青杳又说了一遍,婆母在里正面前自然说这些年拿青杳当女儿养,万分舍不得之类的鬼话,里正心里也很清楚这种话家家都会这么说,实则一分都信不得,于是含糊了一下,推说还有下一户人家要告知,便婉拒了留饭。

接下来的几天,青杳和公婆都没怎么说话,平静得相安无事,事情无论好坏已经成了这个样子,彼此双方都不愿意再装和睦了。

倒是一向睡眠很好的青杳睡不着觉了,她的心里生出了确切地、迫在眉睫的担忧——接下来要去哪里?

罗家是肯定留不下来,但好歹还有几个月过渡的时间,那之后再怎么办呢?青杳又没有娘家,让她一道和母亲姚氏寄住在姨丈姨母家,就算人家愿意,青杳也不愿意过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跟着母亲改嫁到老杜的茶铺子?青杳也不乐意,总不能为了结束一桩婚姻而像撞树桩子的兔子一样闷头再撞入另一桩婚姻。

青杳在夜里叹口气,婚姻的苦她是吃够了,女人在这世上就没有除了成亲以外的路可以走么?

对了,青杳想起一个人,妙盈。作为她顾青杳在这世上最羡慕的人,道姑妙盈从青杳十二岁入女学时就像二十如许的人,如今十来年过去,她的容貌没有丝毫改变;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