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变好(2 / 3)

,但不幸死在了西征中。

此后,侯五也无力再去调-教一个徒弟了。

侯五道:“那我死了也能闭眼了。”

祝缨道:“别说丧气话,我巡查回来再来看你。”

“哎。”侯五说,他的嘴又跟不上心里的念头了,他想说,当年的熟人、袍泽早死得骨头都烂了,他现在不强求了。最后这些年他也过得不差的,节帅好好的,居然婆婆妈妈地安慰起人来了。

祝缨见他言行皆不便,就不再让他多说话,起身离开,让杜大姐再找两个细心的帮佣照顾一下侯五。

————————

安排完幕府里的事务,祝缨最后对已经有了共同秘密的苏喆说一句:“家里你多用心。”

便带人往普安州而去。

她有“巡查”这个借口,走得就不太快,耐着性子顺路把沿途又考察了一番。一些地方已经着手再次清查户口、丈量田地了,驿路也有人维护着。祝缨又看了水渠之类,一边看,一边指指点点,给祝青雪讲一讲,此处灌溉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它是平原,与山地自然有区别。

不同地方的亩产量她也大概知道,自迁至西州起,周围就开始屯垦,现在的产量与最初不可同日而语。西州田地的总数也多了二分之一,现在比较缺人,如果有足够的青壮,开垦出的田地当远不止于此。

祝缨还带着祝晴天,一路上祝晴天也看到了之前忽略的事情,不时掏出本子来记上,提醒自己不能总呆在西州城里,也需要不时出来亲眼看看。写完了一页,祝缨道:“晴天,我有事要交给你。”

祝晴天把本子翻了一面,提笔等她说。

祝缨道:“派出人去,将驿路至京城沿途好好探查一番——哪里能容下、五千人驻扎,哪里有足够的粮食补给,沿途官吏风评、城镇人口……”

祝晴天记得脑门冒汗,最终只有一句:“是。”

一路走走停停,终于到了普安州。祝青君已经进行了补步的准备,按照计划,她们真的进行了屯田。原本一个担忧就是,青壮都是有家室的,很难保密,现在把他们的家室一同迁过来屯田,都聚在一处,不就一起保密了么?

此时的人,一辈子或许也走不了离家五十里的路,大多是自给自足。一些不能自己产的东西靠行商货郎就差不多了。即使是安南,祝缨比较鼓励贸易,本地依然是一个大部分人终生不离故土的样子。

而安南近年来有“迁移人口”到人口稀疏的地方的习惯,被调集的人家也没有异议。

祝缨对这种情况也比较满意,她便在此地驻扎了下来。祝青君已将人丁编户,从中选取识字之人,襄助民政相关事宜。练兵的事,也开了个头,不过单凭她一个人,又要保密,又要练兵,还要管着普安州,显然是不行的。

祝缨也不能够长期驻扎在这里,隔阵子她还得往别处去晃一晃。

祝青君便请示:“是不是调几个可信的人,让他们就驻扎在此处。哪怕不能主持,也能帮一帮我。”

“你想要谁?”

林风、苏晟、金羽、路丹青当然是比较好的,但路丹青在幕府,林、苏、金还要轮替看守关卡,因此祝青君便从西征的校尉里要了两个人,此外又想要祝彤。

祝缨道:“你还记得她?”

祝青君道:“我觉得,她有点儿天份,也肯用功,心也在这个上头。她的家仇也报了,弟妹也好好的,可以做这个事。哪怕来了之后做不下去,她识文解字的,襄助做书吏或者治理本处屯田事务,也是好的。”

祝缨道:“行。”

眼看一处兵营有了雏形,祝缨却又不得不启程,再往他处看看,下一站就是北关。她打算从北关再往西,把西关也看一看,能探一探西番更好。再往南折,那里有铁矿、金矿等。

然后就要回西州等秋收了,因秋收之后刺史们要到西州对账、叙职,祝缨必须到场,所以巡查便以这个时间为界。

她计划对完账之后再去普安州,看一看冬训。北方比南方冷得多,这方面是要用心琢磨的。

然后折往东,看看被祝重华薅回家的倒霉孩子祝明有没有被亲妈打死。接着去梧州,看一看林风他大哥有没有作夭——祝青君要祝彤,祝缨就想起来祝彤的小伙伴林戈了。

行程排得满满的,几乎没耽误任何事,又将安南各地这几年的变化重新评估了一番。

祝缨计划得不错,执行得也不错,秋收前后,她回到了西州幕府。

————————

苏喆见她精神健旺,只肤色微微深了一点,道:“可算回来了!姥,有件事我总觉得不太对,还怕抄邸报给您说不清楚呢。十七娘也说,恐怕朝廷有异动。”

“哦?什么事?”

到了签押房,刘遨也等在了里面,默默地将一张邸报递给了祝缨。

祝缨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得含糊,是要奖励“守土有功”的士绅,会依功授官,使领部众为国效力。

苏喆觉得这事儿问题不太大,就是朝廷糊着呗。刘遨总觉得背后有猫腻:“别人还罢了,王相公不像是会一言不发就妥协的人呀。就算是别人,堂堂丞相,怎么会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