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杀生(5 / 6)

六打死。

祝缨道:“行了。带回去吧!啊!对了,忙完了到县城来看景儿。”

里正不明白祝缨这话是什么意思,不过凶犯都抓了,县令大人确实是个心系百姓的好官!里正道:“收得差不多了,这就上城去。”

祝缨道:“不急,先将村里安顿好。”

这才带着毛六的尸首回县衙去。

——————————————

从河西村到县城,快马当天能到,拖着个尸体就要慢一点,祝缨索性算了两天的量,中间遇到村镇就架起尸首去游一番。

第二天,她回到了县城。

城门前的空地上已搭了一座三尺高的土台,上面树起了三根高高的粗木桩,一个用铁钩勾起了王大虎,另一个勾起了娄七,算上带回来的毛六,三根木桩正好满了!

关丞慌得要命,带着人出来迎接祝缨。他的身后是顾翁等几个乡绅,许多乡绅回乡督促秋收了,只有顾翁等田产在附近的还住在县城里。

关丞见面先说:“大人辛苦!”

祝缨道:“吊上吧。”

然后问关丞:“县里一切可还好?”

关丞忙道:“好好,都很好,公文也发出去了。想来回函也在路上了。这……三个都……”

“啊!为防他们再作恶,就地格杀了。你来得正好,正有事要你做呢。”

关丞小跑着跟在祝缨身后:“大人请吩咐。”

祝缨道:“几件事。第一,宣谕全县,歹人已然伏诛,让大家安心秋收。第二,该开始收税了……”

她说了几件事,先是关于秋收之类正常该干的事,接下来就特别提到了受到三个逃犯侵扰的村子,那里的秋收肯定受到了影响,报税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先不要急着催缴,把情况报给她,她再来做决定。

关丞道:“是。”

他现在老实得很,身后的顾翁等人也是一样。

祝缨又说:“再要宣谕全县,这户籍还得再理上一理,像这样有贼人出没的时候,反应还是太慢了。乡、村、里保消息都得畅通,无论上情下达都不能有阻滞。”

“是。”

“再有,要出个告示,警示全县!”

他们一面说一面往城里走,城里的百姓也不怕她,都笑着迎她。祝缨骑在马上也频频向四下点头。

回到县衙,她不忙别的,先起草一份告示。内容乃是针对流放犯以及流蹿犯的,第一部分写明了,朝廷的制度,到了流放地之后要服役,但是三千里的流放犯,服役三年之后就可以争取在当地正常的生活了。即,像差不多的普通人一样定居下来,入籍,完粮纳税,从此变成当地人。虽然他们犯了错,但是还是有改过的机会的,让流放犯们“不要自误”。

第二部分才是写,福禄县是个有法制的地方,绝不允许各地重犯过来犯事,必须遵守法纪,否则“严惩不贷”。

她这告示写得很清楚,第一部分占了五分之四的篇幅,详细写了朝廷的法令规定。第二部分只是简单一提。

关丞接了之后,道:“小人这就将这发抄张贴!再向全县张帖宣讲!”

祝缨道:“去吧。王大虎三犯的往来公文我来应付。”

她还得写个汇报给京城呢,这是重犯,抓着了得判个死刑,但是现在人死了,得有个说法。现在案犯伏法了,她就得把前因后果都写明了,她也不打算为常校尉隐瞒,常校尉就自求多福吧。

此外还得再补一个结案通报给南府和州里,告诉他们凶犯伏法,大家可以先放心了,不要耽误了秋收。同时再告一状,说明她这儿的秋收也被耽误了一点,她正在“勉力补救”。

诸如此类,她早就干得十分顺手了。

心里又盘算了种麦,以及要与苏鸣鸾、阿苏洞主再协商一下山上种麦的事宜。她打算教她们,同时向朝廷说明一件事:瑛族人不是瞎子,看到山下推广了麦子,他们难道不好奇?不会模仿?

这事儿是拦不住的,不如就趁此机会做个人情宣扬一下王化。

打着腹稿,祝缨对顾翁道:“顾同好好的,不必担心。”

顾翁老老实实地说:“在大人手里,小老儿是放一万个心的。”

祝缨看看他,又看看旁几个乡绅,心道:这恭敬来得有点奇怪。她对顾同道:“好好陪陪你阿翁,别叫他再担心了。”顺势让大家都散了。

赵苏等人也散了去,祝缨叫住了他,道:“你的行李才收拾了一半吧?鸣鸾下山的日子也被秋收打乱了,这个月索性不干别的了。着紧些,我给你收拾行装,收完秋粮你就得动身了。”

“是。”

祝缨这才派小吴:“你出去打听打听,今天的人都有点怪。”

小吴奇怪地问:“哪、哪里怪了?小的没发现呀。”

“看我的眼神有点儿怪,去打听。”

小吴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