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发单章,有些事没法忍(1 / 2)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896 字 6个月前

上一章,有人说我是草原吹。

请问看过我上本《晚唐浮生》吗?

那本主角是怎么打草原牧民的?

上本书里,草原的优势、劣势讲得十分清楚,中原的优势、劣势也十分清楚。

客观看待都不会了?又是二极管思维,非得非此即彼是吧?

有没有一种可能,双方都有自己的长处?

上本书我写了很多了,这里不多复述,只简单讲讲。

草原的优势是什么?

一、环境艰苦,所以民风劲悍,吃苦耐劳。

蒙古人远征最苦的时候,没有水喝,拿刀尖戳一下马屁股,吮吸一点。

有时候实在没吃的,带着人、兽骨头在身边,扛不住了熬一熬。

草都吃过,虽然没营养,但可以饱腹,自己骗自己。

草原上还有各种灾害,有仇杀,所以导致人比较悍勇,不是特别怕死。

这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草原人一旦入了中原,过上一两代人的好日子,马上就吃不了这些苦。

二、补给方便。

草原上打仗,其实是没啥运粮车队的,基本都是男女老少赶着牛羊随军。

举个例子。

唐代泾州、原州一带有很多吐蕃人,他们怎么来的?

很简单,和唐朝边镇节度使打仗,吃了败仗后,男丁跑路,把老弱妇孺和牛羊帐篷留了下来,被唐军俘虏,就地安置。

唐前期西征,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不像汉代那样以举国之力从后方输送粮草。

那么他们如何解决后勤问题?

携带干酪、肉脯等高热量食物,征发蕃部人马,让他们赶着牛羊随军。

高仙芝从安西四镇去怛罗斯,大家可以在地图上看看距离,吓不吓人。他还要翻越天山,进入已投靠大食的敌境,靠什么补给的?

这可不是一个两個人,那是一万唐军、一万四镇民兵,外加五万葛逻禄等杂胡,人人有马,还不止一匹,速度极快。

唐代在西域打仗,极少听到有粮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想过吗?

他们的后勤已经“胡化”了。

唐军出兵,随军的蕃兵数量远远超过汉军,且数量经常是好几倍。

有时候唐军就出动几千人,却带着好几万蕃人骑兵随征。

再举一个例子,契丹阿保机西征,从东北一路打到西北的高昌,也就是天山脚下的吉木萨尔一带,全程走草原,靠什么补给?

边放牧,边前进。

阿保机大军可不是什么小数目,号称“三十万”,挤挤水分,十万以上的草原丁壮还是有的。

草原环境是艰苦,是穷,但有些人把他们想象得太穷了。

这是二极管思维。

早年有人狂吹草原,不跟着吹的人被嘲笑,说中原那么多王朝被草原骑兵跑马,你有什么资格贬低人家?

现在有人狂贬草原,不跟着贬低的人就是草原吹,认为草原穷得掉渣,牧民战斗力低于5。

有没有一种可能,草原没你想象得那么富,但也没你想象得那么穷?

最近几年,我有一种无奈,能秉持中间态思维的人越来越少了。

很多人眼里非黑即白,不能理解灰色的存在,也不能理解60%黑、40%白以及40黑、60%白这两者是有差别的。

是不是这样思考太费脑子了?

三、有人说草原上人像刷新一样。

我来给你举几个刷新的例子。

三十姓鞑靼西迁知道吗?绵延上百年,从东北大兴安岭一路西迁到中亚。

大同以北在唐朝初年是突厥,即便突厥被灭了,那只是国家没了,人还在,他们还在那里放牧。

然后过了些年,变成了回鹘。

再过了些年,变成了阴山鞑靼。

注意,最开始是阴山白鞑靼,就是从中亚东迁过来的白人游牧部落,后来与西迁鞑靼融合。

阴山鞑靼之后,又变成沙陀、黑车子室韦、鞑靼、契丹、奚人等等。

草原迁徙,本来就是常态,可不就是刷新?

就说本书所处这个时代,迁徙依然是不断发生的,而且总体是自西向东。

石虎时期,接纳了不知道多少东迁的部落,这都是史书明文记载。

石虎之前,魏晋时期,更是不断有人自草原南下内附,而他们留下的草场,必然会被新迁来的人占据,因为靠近中原的后世所谓的“漠南蒙古草原”,条件其实是不错的,非常吸引更远处的苦逼牧人。

四、居然有人说我是少民?还说我是回?

我说,都没看过我第一本书啊。

第一本书我可是被回举报了啊,原因就是我提到蒙兀儿人信了那啥后,与卫拉特蒙古61战,1胜60负。

第二本打造物主信徒没看过?

我姓邵,江苏人,汉族,不知道有些人想象力怎么那么丰富的。

五、还有人说我是海外华人,恨国党。

哈哈。熟悉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

恨国……唔,我天天建正中国工业发展,说我恨国。

再者,群里老人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