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 74 章(2 / 3)

立了一个敌人。

之前有《纽约时报》的记者找到她问她对希莱尔被称为“美国的香奈儿”这事有什么看法,她的确不反感这件事,甚至觉得法国的媒体都小看了他。

香奈儿自己也没有意识她的嘴角正在上翘,此刻她感受到棋逢敌手的喜悦。

她还没有自大到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对手了,可是能让她产生共鸣的人就只有希莱尔一个。

就拿保罗·波列做例子好了,她跟波列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简一繁,就像她无法理解波列的理念,对方也无法理解她的。

但是她看着希莱尔的衣服,却能够感受到他的想法,他对女性的崇尚。

“这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吗?”她的表情变化落了在卡伯的眼里。

香奈儿收敛起笑容,盖上报纸:“谁知道呢。”

美国那边的大风向是把希莱尔捧为高定设计师,有的更夸张,说这件婚纱是“世纪婚纱”,而且还有不少人认同。

大部份媒体其实都是看风向做人,他们看希莱尔人气高就捧他,他朝有一日希莱尔让大家失望的话亦会毫不犹豫的踩他。

但是他们闹得再那么起劲也好,高不高定不是你说一句话就算数的,最主要还是得看巴黎高级时装公会承不承认你。

这些言论传到法国之后,一直保持沉默的巴黎高级时装公会终于发言了。

然而,公会的代表却冷漠的表示:“只有法国人能成为公会的成员。”

这是说,除非希莱尔入籍法国,否则公会不会承认他是一名高级时装设计师。

虽然美国人也没旨意他们会那么大方的承认,但这番话还是点燃了他们的情绪。

——就你法国人能做高定是吧?世界上所有高定都必须得是巴黎出品是吧??

相比美法之间的针锋相对,英美就和谐得多了。

英国时尚界乐于看见法国这副手脚乱忙的样子,最好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反正茶都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喝茶看戏。

就算有英国人不满布坎南这种“豪无人性”的做法,对婚纱的评价大体上都是正面的,随着一篇接一篇的关于希莱尔的报道面世,相信英国的时尚人士对她亦不会像以前那样听说名字就露出茫然的表情

其实美国这边也不是没有负面的评价,比如有意见指用十万美元定制一件只能穿一次的婚纱是为奢侈而奢侈,要是将这些钱拿去帮助失业的退伍军人,得多少人能受惠?

总言之这些言论都是针对布坎南,跟伊莎贝拉这个做衣服的没有关系,她的手工艺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直接的反映就是希莱尔工作室的电话被打爆了,没有开玩笑,那铃声真的一刻都没有停过,吵得伊莎贝拉都忍不住把线给拔了。

布兰登太太如释重负的呼出一口条:“世界终于清静了。”

“……不,并没有。”瑞秋的声音传来,她正在窗边探头看街道的情况,“楼下有五……不,六个记者。”

布兰登太太好奇的把脑袋凑过去:“记者?在哪里?”

瑞秋给她指了指:“一个靠在灯柱上,两个坐在长椅上,两个在那边聊天,还有一个在……不好,他们看上来了!”

这些记者大概也不想过于引人注目,所以个个都是以路人打扮在附近蹲点,起初瑞秋都没有察觉到,但时间一长就觉得有点奇怪。

“唰”一声,伊莎贝拉拉上了窗帘,隔绝窗外窥探的视线。

当自己的生活被干扰,伊莎贝拉就知道她真的火了。

先不说源源不绝的来电和来信,连布兰登太太这些裁缝也受到了同行的关注,想挖脚的人不在少数。

媒体想知道她做这件婚纱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对法国人的评价的看法,也有贵妇想找她订造一件高……伪高定礼服,而且她开出的价钱真的让人很心动,不过她短期内实在没有力气去做另一件高定了。

伊莎贝拉依旧没有接受太多的访问,只挑了《时尚芭莎》、《纽约时报》以及《VOGUE》的英国版。

前两者就不用说了,在国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至于她挑选英国版《VOGUE》的原因自然是希望打入英国市场。

可能现在考虑开设海外分店太早了,但是伊莎贝拉的事业版图肯定不会局限于美国——她还在盼望巴黎的时尚沙龙请她去参加时尚游行呢!

瑞秋提醒她:“芝加哥那位业主说你随时都可以过去签约!”

时装店迈入了收支平衡的阶段,不用多久就会开始有盈余,这比伊莎贝拉的设想快上了不少,她本来以为要半年才能有盈余。

所以她最近在考虑开设分店的事情,她的首选城市是洛杉矶,这样刚好东岸和西岸都有店,但问题是洛杉矶太远了,要在纽约跟洛杉矶两边跑未免太辛苦,她最后看中了芝加哥。

瑞秋上周代表她去了芝加哥实地考察,并且跟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