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别的款式,她甚至不需要找报纸写通稿,只需要给摆在大玻璃前面的假模特换上新衣服,路过的人都能看见,于是在上架的第一天就被各方注意到了。
她在国内本来就有一定的名气,巴黎和会后连国外也开始关注她,顺着这股热度,媒体可是天天都用金睛火眼盯着她的店,有什么新花样或者小动作就能第一时间知道。
甚至有媒体让记者伪装成客人进去逛,为的就是挖出希莱尔的新新闻。
……如果希莱尔愿意接受访问,他们至于这样吗?!
总之,希莱尔时装店在开幕日后再次热闹起来,不消两天威尔逊夫人的同款西装就买断了,连比较大的尺码都没剩下来。其他款式也卖的不错,别的城市不清楚,但是说她在纽约掀起了一场女式西装潮也不过份,特别是在白领女性的群体里尤其流行。
其实威尔逊夫人能成为美国的时尚风标,有一部份原因是出于她的“普通”。
她的身份当然不普通,但她有着普通人的脸和普通人的身材,而且也不年轻了,在她身上,妇女们能见到自己的影子,威尔逊夫人亲身示范了就算没有优越的硬件也能成为“时髦女郎”,主要是看你有没有配搭的心思。
所以妇女们才这么热衷去仿效威尔逊夫人的衣着,别的设计师把设计图画得再怎么好看,她们都不可能拥有模特儿般的身材,穿上身也不会像模特儿那样好看。
然而威尔逊夫人向世人证明了希莱尔的衣服无论是穿在漂亮的模特儿身上,还是威尔逊夫人身上都一样好看。
所以卖得最好的威尔逊夫人的同款这事一点都不出奇。
这时候,VIP会员的优势便突显出来了,她们不需要到店里跟其他人抢,她们一声之下店员就自动帮她们留货,去试衣的时候还能享用VIP试衣室,不用排队。
她们比其他人更早知道时装店要推出新品是因为她们之前就收到一本商品目录。
别家的商品目录都是画的,希莱尔的商品目录是时尚照,别的不说,光是诚意就已经满满的,让她们认为这一千块真是没白花。
商品目录上面的模特儿正是梅格。梅格的脸果然很上镜,只是不高,但平面拍摄对身高的要求不严格,所以她做平面模特儿还是很适合的。
就在伊莎贝拉美滋滋的看着业绩报告时,瑞秋来找她。
“布朗特小姐,你一定要看看这个!”
看来她又登上报纸了,只不过这次的是——嗯?《纽约时报》?
她阅读了第一段,原来是《纽约时报》的记者比利·克拉森找到可可·香奈儿,询问她对希莱尔被称为“美国的香奈儿”有什么看法。
伊莎贝拉也想知道香奈儿对她有什么想法,可是又有点不敢看下去——上次在巴黎的时候对方还说她“不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呢!
要是她这次又说了类似的话,恐怕伊莎贝拉又要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但是看瑞秋的反应又不像是说了她坏话,给自己做了一点心理建设后,伊莎贝拉看向下一段。
“我认为那是我的荣幸。”香奈儿说,“我很高兴我们有着相同的理念,能被视为他的前辈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
比利·克拉森原封不动的把香奈儿的说话搬上报纸,至少伊莎贝拉知道对方对她的评价不是负面的,至于什么“荣幸”和“振奋”,都是客套说话而已。
她能理解为什么香奈儿没有澄清两人的风格并不相似,希莱尔被称为“美国的香奈儿”对她而言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首先这是一种对她的肯定,其次既然有人替她免费向美国人宣传,何乐而不为?
各国的人也渐渐见识到美国人的消费能力是何等的高,商人纷纷把主意打到美国人头上,香奈儿在欧洲有名,而希莱尔在美国有名,能借助希莱尔打入美国市场就再好不过。
这时,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欧洲人都没有想到希莱尔的第二次出圈会来得这么快,而且还是以一件绝顶奢华的高定婚纱名震欧洲。
【二更】
黛西和汤姆的婚礼用“世纪婚礼”来形容一点都不过份,伊莎贝拉在现代也没见过几次这么豪华的婚礼。
果然就如汤姆·布坎南所言,他包下了路易斯维尔最好的酒店,摩尔巴赫酒店的一层楼,酒店的装潢本来就很雅致了,在汤姆的挥霍下,结婚的场地更是被弄得金碧辉煌,不用怀疑,那些摆设肯定都是真金白银,乍眼看过去,服务生的人数跟来宾一样多,这得花多少钱啊……
在婚礼真正开始之前有个鸡尾酒会,冷盘她没吃所以不清楚,但是看精致的卖相就知道是专门请有名的厨师做的,不是那种让餐厅做好再送过来的便宜货;而鸡尾酒的质量更是上乘,要不是伊莎贝拉需要在接下来保持清醒,她都要忍不住多喝几杯了。
连伊莎贝拉这个上辈子在奢侈品牌里做设计师的人都要说一句“真豪”。
大概是因为她两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