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矮子里面拔矬子?(3 / 3)

’; ——几年前,天子启就曾带着刘胜,到上林苑看望这几位故人。 虽然当时,刘胜还只是‘公子胜’,但单就是那次的面会,就让几位老者心中,对刘胜留下了相当不错的第一印象。 而如今,刘胜已经成为了太子,更是在今年年初,主持了关中粮食的平抑事宜。 此刻,刘胜又以粮食的事,询问起几位老者的意见,自更是让几人对刘胜愈发感到亲近之余,心中也莫名生出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刘胜的这个问题,是在问全关中的百姓! 而几位老者,正要代表整个关中上百万户、数以百万口的农人,向太子刘胜给出自己对‘治粟都尉’的看法。 诚然,几位老者的答复,未必就能真的改变什么; 但即便是那仅有的一丝可能,也让几位老者心中,油然生出类似‘一定不能浪费这个机会’的神圣使命感。 于是,几位老者并没有急于作答; 而是皱眉思虑良久,才由其中最年长的一位,面带严肃的对刘胜稍一拱手。 “太子既然问起,那老朽,就试着说说吧。” “——常设治粟都尉,在秋收后买百姓的粮食、在开春后给百姓卖粮食,这当然是好事儿;” “如果每年都这么做,那关中的粮价,应该再也不会被粮商们哄抬。” “但话又说回来:过去,关中的粮食生意,只所以是商人们在做,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是说着,那老者不忘再和身旁,其余几位老友稍对视一番; 而在听闻老者这番话之后,刘胜也随之将面色一肃,满是严肃的对老者伸出手,做出一个‘请’的手势。 “还请老丈畅所欲言。” 便见那老者面带思虑的点下头,又‘嗯嗯唔唔’的沉吟片刻,才面带愁苦的抬起头。 “自古以来,农人最害怕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谷贱伤农,谷贵害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粮食丰收了,粮价就会很低,农人卖不出好价钱;” “粮食歉收了,粮价又会很高,虽然能卖出价钱,但很可能发生农人自己吃不起自己种出来的粮食的事。” “所以,无论粮食丰收与否,农人都总是会过得很苦。” “丰收还好些——虽然粮食卖不上价,但也好歹吃得起;” “可若是歉收,那农人要想活命,恐怕就要变卖田、宅,甚至卖儿卖女······” ··· “我汉家历代先帝,对农人都非常仁慈,每有粮价鼎沸的情况发生,就都会开仓卖平价粮,以平抑粮价,给农人一条活路。” “太子所说的治粟都尉,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或许会迫使农人,依旧将粮食卖给商人,而不是卖给治粟都尉。” “——在过去,商人们从农人手里买粮,是在秋收之前就会约定好,并签订契约的;” “等到了秋收当天,商人们更是直接回带着运粮的车,在田边等候。” “只等官府收了农税,剩下的粮食,就会按照先前的约定,被商人直接从田边运走,并当场结清粮款。” “也正是因为这样,农人们才会接受商人们低买高卖,把商人们在秋后低价买走的粮食,于第二年开春之后,再加价卖还给农人吃······” ··· “但太子说的治粟都尉,恐怕并不会这么做。” “治粟都尉,恐怕会让百姓自己把粮食,从田边送到官府去卖。” “——这对农人来说,就很不方便了。” ··· “再有,便是过去,如果商人们买粮时欺负农人,那农人就可以去官府告状;” “得知是农人和商人之间的争执,官府往往也都会为农人做主。” “但如果以后,农人的粮食都卖给治粟都尉,那若是起了争执,该怎么办呢?” “——农人难道要找官府,去状告治粟都尉吗?” “——得知是治粟都尉和农人之间的争执,官府,还会为农人做主吗???” “想来,并不会这样的······” ··· “地方官府,别说是为农人做主了;” “恐怕就连官府自己,都并不敢招惹治粟都尉。” “等这样的事发生很多次,又多年不被朝堂关注,那治粟都尉借买粮欺压农人,恐怕就会成为‘由来已久’的常态。” “到了那时,太子想要平抑粮价才推动的善政,恐怕就会成为加重农人负担的恶政。” “若是再损害了太子,乃至陛下的民望,就更是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