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转过脸来时,已经是又是愁容满面,但是却随着一口气呼出来,肩膀松动了不少。 荀彧见状,放开曹操的手臂,后退半步,双手相叠执礼,深鞠一躬,郑重道:“主公,彧深明其理,满堂诸公欲让主公任司空,便有此意。” “若主公取兖州、徐州之财以大兴土木,则内必耗损严重,或需加收税务,如此百姓怨声载道,他们必定大进谗言,再行罢免,而接任者,则可趁此时机,再续土建之事,得主公之便。” “这样,骂名就是主公背上,却总有人能坐享其利。” “若是主公不用兖、徐之财,则会立即向天子进言,力斥主公怠慢圣命,不思奉公,将所得钱粮尽数收归兵马之中,甚至会暗中诟病主公意图不轨,行董之法。” 曹操深吸了一口气,定定的看着荀彧,俄倾方才开口:“文若,我不在乎他人之言,我在乎你对我的看法。” “若非是,你也有所动摇,这些话,怎会现在才说?”曹操自嘲的笑了笑。 这让荀彧如遭雷击。 他登时摇头,道:“主公,文若绝非动摇,无论他人如何谗言相劝,以名节相逼,在下就只看见忠君体国、以德服人的主公。” “只是,在权衡朝堂、与主公之间的关系。” “在下命人多方查探消息,寻当初长安诸将去向,便是为主公分忧;同时不断协同各部,缩减衙署建造,同样也是为了主公。” “文若,”曹操微微松了口气,脸上重新有了笑意,道:“听你这番话,我便受些委屈,也无妨了。” “那伱现在觉得,应当如何?” 荀彧拱手道:“在下自不会让步,而今在许都,非是以土建扩城为主,仍有余地可以周旋,只要觐见陛下,晓之以理,陈之以情,陛下应当会明白。” “何以周旋?”曹操耐着性子听下去,他本想告知荀彧天子的决议已经改变,此时不会逼得这么紧了。 不过,荀彧在这时做了哪些排布,他却还想再听一听。 荀彧道:“扫荡长安旧将,可是秋收之后当务之急,在下查探到,李傕郭汜逃亡长安,欲西出关外回凉州;杨奉、韩暹逃至汝南,又走汝南向淮南,投奔袁绍;河内郡太守张杨不曾有异,可出兵拉拢,而当初护卫有功的张济,却南向去南阳郡。” “张济?”曹操脸色一凛,南阳乃是百万人口的大郡,地势要冲,扼曹操地盘之南部,稍有不慎,则会令后方遭到突袭。 哪怕是他不动兵,若是借道给其他诸侯,也属隐患。 文若的意思,无非是令满堂诸公明白,现在并不安全,需要先行收拢各地的叛将和不肯奉诏的诸侯。 但这怎么看都只是缓兵之计,在数年之后,如果相继扫荡,外无强敌环伺,他们还会继续拖后腿,企图让曹操力有未逮,继而下任。 最好的办法,是在不断立功的同时,清换掉这些官吏,保持良好的建制,若能达成,日后又有天子道义之名,同时还能令朝堂安稳不乱。 这条路,需要走许久,否则必会内外生乱,导致隐患丛生,混乱不堪。 “是以,在下将会进言,以秋收之粮用于军中将士,先护卫许都周遭,收归当年长安旧将,绝不会任由他们如此大兴土木。” 荀彧神情动容,认真无比,这些事他本来打算日后再说的,但今日既然主公已经来问,自然也就不得不说了。 而且,他现在甚至害怕即便是这么说,也无法消除曹操的怒火。 主公所受的委屈,荀彧同样也是看在眼里。 此时,曹操脸色如常,却仿佛在思索着什么,片刻后才微微点头,看向荀彧道:“文若所言极是,稳固朝堂固然是重要,但攻伐出去,更为重要。” “在外逆贼极多,仍需要大军不断征讨,将不尊汉廷之命者,一一收服。” 荀彧的这番话,让曹操注意到了另一个解决方式,不必和天子与诸公在朝堂之上周旋,带兵出去打仗亦是一种选择。 以此,可以让在内的这些大臣无话可说,也可将钱粮真正用在该用的地方上。 “主公放心,我这就去上书于陛下,将此事进言于圣驾前。” “不必,明日朝堂上,再说便是,我相信这些公卿之言,未必是陛下的想法,”曹操叹了口气,语重心长的道:“有文若在,后方可堪无忧也,否则我在外征战,后方却被这些公卿暗害,呵,又该向谁诉苦。” “公卿之意,应当就是陛下旨意吧,”荀彧忽然嘀咕了一声,引来了曹操的哂笑。 “未必,文若你是君子,但不代表满朝公卿都是君子,他们心里要的
第一百二十章 他所占的位置左右逢源(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