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2章 “捡来”的成绩! 在国内的各大榜单中,云海复大版本的医疗榜单具备权威性。 天华在综合排名榜单连续好几年稳定在前五的位置,今年往前进了一步,来到了第四位。 华国医疗圈对天华的崛起并不感到奇怪,甚至有人认为天华医院已经有能力冲击前三。 在十佳科室榜单中,天华医院有多个科室进入前三榜单。 其中包括急诊、骨科、肝胆、神经外科,至于胸心外科、血液科、皮肤科成为第一,创造建院以来最好成绩。 天华在榜单的名次提升,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招人变得简单,尤其是那些想要出成绩的青年专家,想方设法地要进入天华。 天华对此倒也喜闻乐见,这些青年专家都是带着项目来的,尽管他们还没有在业内打造出一番天地,但潜力巨大。 更重要的是,背后有顶级大咖资源,吸纳进来,培养个三到五年,势必会迎来全面爆发。 有得必有失,天华医院也得罪了不少同行。 在粤省政府的支持下,有了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政策,所以挖人挖得特别狠,许多医院的顶尖高手都被高薪请了过来,所以除了外科的优势之外,内科的实力也增强不少,这是为何综合排名飙升的关键原因。 早在一两年前,谈起天华医院,粤省市民第一反应比不上南协医院。 但现在呢,外界的评价是,天华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都比南协医院的主任医师要厉害。 不是吹牛。 副主任医师是医院的核心和主力。 常洪波在任期内就开始偏重对青年医生的培养,江强上岗之后,延续了常洪波的思路,所以现在天华医院称得上人人如龙。 赵原面试了两个博士,委婉劝退,从形象和谈吐来看,这两个博士的素质都不错,只可惜不是自己所需要的类型,更适合前往高校做一些研究,但站在医院的立场,连手术器械都认不全,怎么能用? 华国的医疗教育有优势,也有劣势。一大堆硕士和博士,毕业之后发现在科研领域发展没钱途,再掉头就进了医院。 这群人放在医院人才体系,任何测评都可以达到优秀级别。 有论文,有科研,甚至有些人的奖状、证书达到杰青的标准,但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看病。 含金量究竟有多少,赵原试一下就知道了。 有人说,你可以培养嘛! 这种观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博士的价格和硕士、本科毕业的价格可不一样。 医院高薪聘请这么贵的人,还要再输入资源培养,有点得不偿失。 最重要的是,读书读到博士,年龄已经很大,让他们重新升级看病的技能点,有些太为难他们了。 赵原面试结束,郭志昌找了人过来,脸上带着笑容,身后跟着彭学仁。 彭学仁是之前赵原“捡来”的教授,在原单位过得不如意,来到天华东区医院之后,赵原安排郭志昌帮他组建了一个团队,并提供足够的资源,所以彭学仁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之前一段时间整天埋在实验室里,变成了第二个郭志昌。 郭志昌跟彭学仁的关系不错,因为年龄相近,性格也类似。 “赵院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老彭搞出了一个新药,对结核病有不错的效果。” 赵原愣了一下,眼中露出喜色,“那实在太好了。彭教授,你的效率太高了,加入天华还不到三个月吧?” 彭学仁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也是灵感爆发,这是产品报告。” 赵原拿着报告翻阅一番,眼中露出惊讶之色。 结核病药物研究是一个持续且不断发展的领域。 新药的研发是一个周期长、耗资大、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的系统工程。 近年来,随着耐药结核病的出现和增多,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变得尤为重要。贝达喹啉、德拉马尼、普托马尼等抗耐药结核新药的出现,显著提高了耐药结核的治愈率,并缩短了治疗时间。 彭学仁采用的是如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这种方法首先从理论上预测药物的药理活性,再将其应用于临床,从而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并能够有目的地设计合成新药。 赵原深吸一口气,“这个药物倘若上市可以对现有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老彭暂时不要发表相关论文,等药物成熟,再对外公开,一定注意保密措施。” 彭学仁笑了笑,“放心吧,我知道该怎么办。” 赵原想了想,轻声道,“这份资料我会上报给有关部门。” 彭学仁笑着说,“听从您的安排。” 对彭学仁来说,拿着这个项目随便找个懂行的人就能翻身了。 但彭学仁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就会动摇自己的初心。 彭学仁明白赵原的意思,这个产品大概率会被雪藏式研究,或许无法给自己带来经济收益,但至少在国家崛起的功勋榜上会留下自己的名字。 赵原将彭学仁研究的新产品情况向上面反映。 很快就有结果,部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