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府中,朱厚照的御驾于昨日刚刚抵达。长途跋涉,又是在春寒料峭之时,朱厚照累的够呛。不过,他精神上还是甚为兴奋的。 过去的一年,朱厚照过的很不开心。本来朝中无事,他以为可以太太平平的过一年不用烦心的快活日子。年初的时候,他还特意听从了江斌的话,截留了张延龄要增援南洋战船的两艘铁甲战船去打海盗,把这件事当做一件消遣的活动。 然而,突然之间,朱宸濠便造反了。朱厚照听到这消息别提多气恼了。 本来开开心心的乘坐着威风凛凛的铁甲战船追着海上的海盗乱轰,山东沿海一带的每个小岛都被轰一遍,看着那些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海盗们四散奔逃的样子,这可比狩猎要有意思多了。 完全碾压敌人的快感,正是朱厚照所希望的效果。 可是,朱宸濠这家伙却突然开始起兵造反,把一切都搞砸了。 朱厚照现在一听造反就头皮发麻。他即位才几年时间,藩王反,百姓反,一次比一次闹得大。即便是朱厚照,也觉得脸上无光,羞愧难当。造反便意味着他这个皇帝当得不怎么样,天下难以归心,皇位便有危机,这是任何一个坐在皇位上的人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刘六刘七的造反被平息之后,朱厚照认为这下可天下太平了。可是,这个不长眼的朱宸濠又反了。简直让朱厚照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一开始,朱厚照除了恼怒之外倒也没觉得这件事有多大,得到消息后,命兵部尚书曹元火速命令左近兵马剿灭反叛。但是,当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九江安庆接连失守,朱宸濠的叛军直奔南京城而去,颇有势不可挡之势后,朱厚照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朱宸濠一旦攻下南京之后,半壁江山便会沦丧。南京是旧都,政治上的象征意味极浓。丢了南京,人心便会浮动,事情便会起极大的变化。 朱厚照再蠢,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更何况他根本不蠢。 朱厚照只得紧急命内阁和兵部调兵南下,另一方面,问计于众国公侯爷退敌之计。但是形势逼人,听着那些人的一些陈词滥调,朱厚照觉得根本不靠谱。 情急之下,朱厚照想起了自己的舅舅,远在南洋开拓海疆的张延龄。唯有他才能兜住这样的局面。哪怕就算南京失守,张延龄只要回来,局面定能翻转过来。舅舅是平叛专业户,是自己最为信任的人。在社稷危急的时候,只有他才能让自己放心。 于是乎朱厚照派张忠去南洋给张延龄传旨,命他回来平叛。这种时候,什么开拓海贸路线这种事他也根本不放在心上了。大明国内都乱成一锅粥了,还开拓什么海贸? 为了迟缓拖延叛军的进攻,朝廷调集了大量的船只开赴南京江面水域,同朱宸濠作战。朱厚照留下的两艘铁甲战船倒是派上了用场,朱厚照亲自率领,赶往南京江面作战。 不知道是因为朱厚照亲自赶到振奋了士气还是什么原因,乌七八糟凑起来的两万水军虽然损失巨大,但是却让朱宸濠的水军在庐州巢湖和当涂的进攻受阻。之前气势如虹顺江而下势如破竹的气势被阻断。直到九月中,对方攻到南京近郊的浦口渡口。 而于此同时,张忠回来了。跟他一起回来的不是张延龄,而是他的部将张隐。张隐只带着一条铁甲战船和两百多名士兵回来了。这让朱厚照鼻子都要气歪了。 “这是抗旨啊,皇上。”江斌的一句话点燃了朱厚照的怒火,这个张延龄,居然敢抗旨不回,简直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这是对自己的蔑视,对朝廷社稷的不忠。 朱厚照气势汹汹的质问张隐,为何张延龄不亲自回来。 张隐取出张延龄写的奏折呈递了上去。那是一份长长的奏折。朱厚照坐了下来,耐着性子开始阅读奏折。 “臣张延龄叩见皇上,臣惊闻朱宸濠起兵造反之事,甚为震惊。恨不得立刻回国,为皇上分忧,平复叛乱。此贼辜负皇上信任,野心勃勃,罪该万死。皇上心中定然愤怒之极。此时干系大明江山社稷,臣理当为皇上为大明江山社稷尽忠分忧。” 朱厚照的鼻子冷哼了一下,撇了撇嘴。站在一旁的江斌伸着脖子想偷看那封奏折,却遇到了张隐冷漠凌厉的目光,于是缩回了脖子。 “然臣深思熟虑之后,却不能答应皇上的要求,不能回国平叛。皇上看到此言,必然心中愤怒。请皇上耐心读完此信,便知臣之苦心。首先,臣认为,平叛之事,并非非臣不可。朝中人才济济,可领军平叛这众多。臣知皇上对臣之信赖,认为臣回国必能平叛,臣感谢皇上的信任和厚爱。但皇上这么做,事实上是否定了其他朝臣的能力。文武百官不用,而从南洋战场召回臣平叛,在他人看来,便是对他们的能力的怀疑,对他们的不信任。这么做,会伤了文武百官的心,此事大大的不妥。皇上聪慧之人,细思便知。” 朱厚照原本激动的情绪,开始慢慢的平复。他不得不承认张延龄说的是有道理的。自己大老远的叫张延龄回来平叛,事实上会让其他文武官员陷入尴尬之中。这一点,自己倒是没考虑道。 “……除此之外,臣还必须和皇上说出肺腑之言。皇上即位以来,大明叛乱不断,纷纷扰扰,国事纷纷。皇上自己也明白,国中如此纷乱,必会引发天下议论。有些人会乘机鼓动舆论,将这些归咎于皇上身上。皇上应该心里很清楚,有多少人私底下议论皇上的行为,将之同大明的混乱局面联系起来。臣自不敢言君之非,但皇上可曾扪心自省,为何大明纷乱不断,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