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师是教京剧的,跟着学了几年,放弃了京剧开始学昆曲,所以老师不让我报他的名字。” 钱宸随手就捻来一个理由。 作为一名太监,一名资深太监,撒谎纯属基本功。 而且,还必须是对自己有利的慌。 我是叛徒。 叛徒没人喜欢。 但是如果是背叛了京剧投向了昆曲的怀抱。 那还是可以稍微原谅一下的。 张老师果然不再追问钱宸的老师是谁,不知道还好说,知道的话,你还帮忙,那就属于门户之争了。 “即便如此,您没有登台经验,也不好安排,我们要对观众负责。” “张老师,不用给我安排特别重要的角儿,我就是想先感受一下舞台的氛围,随便一个配角就行。”钱宸的目标就只是登台。 “这登台就是角,哪有主配,我们昆曲不流行这种说法。” 张老师那边似乎又不怎么开心了。 “要不这样吧,我给您唱一小段,您给点评一下。” 钱宸又祭出了杀手锏。 说的再多,不如做出来给人家看看。 “请!” 请开始你的表演。 张老师还真来了兴趣。 她很想知道这位上来就要登台的人——听起来岁数不是很大的样子——到底有什么本事。 又师承哪家。 京剧,那也是非常熟的。 钱宸开腔,对着手机就这么来了一段。 他人在车子里,所以也不用担心被别人听到。 那边沉默了一会,缓缓的问道:“请问您唱的是哪一段,为什么我没听过。” “《斑竹记》里的一段。” 那边这一次沉默的更久。 如果不是还能听得到呼吸,还有翻动东西的声响,钱宸都怀疑对面睡觉了。 “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张老师不是很确定的问:“是汪元亨的《斑竹记》吗?” “是的,汪元亨,云林先生。” “这……这不是已经失传了吗,失传几百年了。” 张老师非常的不淡定。 她设想过钱宸会唱什么经典选段。 也猜测过这个年轻人会不会唱的非常好。 但是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会听到这样的失传曲目,而且似乎很成熟的样子。 哪怕只是清唱,也能听得出不是残本。 雾草。 失传了? 咱家两个月之前还听过,听到中途,跳上台子把大官生给赶下去,自己唱了个尽兴。 “您不知道这剧目失传了吗?您老师是谁?” 本来打算装糊涂。 不准备知道钱宸跟谁学的戏。 但是现在不行了啊。 这可是失传的曲目,好说歹说也有四五百年了。 如果能确定下来,昆曲剧目又多一处。 而车里的钱宸,大冬天的脑门子上都出汗了。 比他出现在贵妃床上,然后被万岁爷当场抓包,还要更让他胆战心惊。 我该唱《牡丹亭》的。 唱《桃花扇》也行啊。 我特别的会。 我唱什么《斑竹记》啊,我…… 但是他毕竟经历过大阵仗,多少生死关头都经历过去了。 “我老师找到过一个残本,但是他怀疑这个残本是后人杜撰的,所以创作出来之后,只在小范围流传。” 为了彻底断掉追溯的可能,钱宸又叹息说道: “我老师早年移居海外,回来过了几年又走了,所以没什么人知道。” 张老师果然是有些信了。 二十世纪初期,在国计民生艰难和京剧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一度兴盛的昆曲逐渐衰落。 在昆剧重镇姑苏,著名的“四大坐城班”先后解散。 昆曲差点失传。 后来,一群老辈艺术家鉴于全福班老伶工年老力衰,后继无人,大家集资在姑苏五亩园开办昆剧传习所。 缓了一口气之后,传习所也没了。 直到解放后,才获得新生。 1956年周传瑛、王传淞演出了经过整理改编的昆曲《十五贯》,轰动一时。 也就是传说中的“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不过,后来还是有不少戏剧大家出走海外,慢慢地消逝在大家的视线里。 钱宸给的理由非常充分。 现代很多剧目,都是后人复原和改进的。 “那真是可惜了,您老师是一位大师,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进一步复原《斑竹记》这出戏,我听着,质量真的非常好。” “这个,我觉得问题不大。”钱宸擦擦额头的汗。 唱给万岁爷听的曲,质量能不好吗? 这下子玩大了。 不过,还真有点儿刺激。 咱家这四百年前穿越过来的人,身后岂不是矗立着一座金山。 不过,辨别是一件很耗时间的事情。 哪些失传,哪些没有失传。 也没有个信息提示啊。 “您大概什么时候有空?”那边张老师问。 “张老师,您别客气,您叫我钱宸就行。我现在人在金华,您那边什么时候方便的话,我过去请您一起吃个饭。” 钱宸当然是希望越快越好。 不过,为人的礼貌必须有,还是让对方确定时间比较好。 “那明天怎么样,你明天有空吗?” 张老师这才改口,不您您您的称呼了。 梨园弟子都比较遵守传统,在没有叙出辈分之前,不会以长辈自居。 “明天可以的,明天上午九点钟,您看怎么样?” 那边自然没有什么不妥的。 实际上,张老师今天就想见到钱宸呢。 挂掉了电话。 张老师走出了书房,客厅里,她班里的学生,还有她的父母,已经等了有一会了。 “张老师好,真是对不住。” “唉。” “对不起,老师。” 都是歉意满满的姿态,然而却无比的坚决。 “孩子学了这么多年,就这么放弃多可惜,之前可是说好了拍完戏就回学校的。”张老师叹了口气。 有些无力。 “对不起老师。”还是那句话,女生深深的鞠了一躬。 “好吧,你自去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