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出的题,要么是解决北边鞑奴或者南方倭患,再不济就是解决财政问题,为他的修仙事业添砖加瓦,可是魏广德是真没想到皇帝出的题会是这个。 之前圣谕已经说了,古之尧舜有高贤相助,功劳不是二圣独得,而是大家都有功劳。 这是要开始强调“君臣一心”? 难道嘉靖皇帝已经发觉官场风气糜坏,党争加剧,吏治遭到严重破坏,渐渐脱离了皇帝的掌控。 故此,皇帝在策问体现出他对吏治清明,君臣相和的强烈诉求。 魏广德看完题目没有马上就开始答卷,而是思索起来。 其实,此时大部分考生都没有马上答卷,而是在思索策论到底是什么意思。 殿试不同于之前的乡试、会试,不看文才而是看解决之法。 殿试成绩很大一部分就是在于考生领会到出题人的心意,该怎么答,答对了方向就出彩,名次就有可能提高一些。 不经意间,魏广德偷偷抬头看了眼御座上的那位,虽然戴着冕冠,脸部被冕板前垂的冕旒挡住看不真切,可是魏广德还是依稀看清楚嘉靖皇帝那张脸,大长脸,脑门好像有点高,浓眉大眼,胡子倒还好,不是大胡子。 身上的冕服也是“肩挑日月,背负星辰”,这些其实魏广德也看不清楚,都是书上这么说的,想来不会差。 嗯? 魏广德忽然感觉好奇怪,他好像看到皇帝嘴角挂出来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不过,紧接着魏广德心里就是一紧,他感觉到似乎自己的视线和人对上了。 谷颔 是的,虽然想要离开,可是也不能这个时候就马上起身就走,嘉靖皇帝朱厚熜也坐在御座上俯视着 有些人已经在磨墨,更多的还在那里思考。 这次嘉靖帝也是心血来潮,现在的考生都喜欢揣摩帝心,其实不止是考生,就是自己手下的那帮大臣也是这样。 民间都以为朝廷为了南倭北虏头疼,官场里的则大多知道朝廷财政紧张,想来赌,朕偏偏就不和你们的心意来。 想到这里,嘉靖皇帝嘴角漏出一丝玩味的笑容,然后他就发现一个靠近大殿门口的家伙正在偷偷抬头看他。 身为九五之尊,嘉靖皇帝自然也不会和他一般见识,毕竟都快是自己的门生了。 而且,就他所在的那个位置,估计也就是三甲之列,或许将来基本没可能再来到这里,到这奉天殿来了。 嘉靖皇帝不是笨蛋,相反他却是极为精明。 他熟悉官场的套路,包括各种潜规则。 只是,知道又有什么用,有些东西已经既定事实,就连身为皇帝的他也无法改变。 而对于那个偷看自己的小家伙,嘉靖皇帝看的很清楚,年岁不大,估摸着二十岁不到的样子,在一帮以三四十岁为主的贡生当中还是挺显眼的,脸太嫩了。 心血来潮之下,嘉靖皇帝收起笑容,但是也没有板起脸,而是温和的冲他点点头。 好吧,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这个动作有什么意思,台下的魏广德自然就更看不懂了。 之前在京城里,倒是听到过不少八卦,说嘉靖皇帝有事没事就喜欢写些正常人看不懂的条子交给内阁,让他们去猜,魏广德的感觉就是怎么神秘怎么来。 好了,现在嘉靖皇帝给自己的动作,他一时没想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过,殿试程序走到现在,嘉靖皇帝感觉也差不多了,冲身旁的大太监黄锦点点头,随即起身就离开了奉天殿,在皇帝离开后,其他和本次殿试不沾边的官员也都纷纷退出。 因为在举行殿试,自然不会有太监大喊一句“退朝”,即便是高官勋贵离开奉天殿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尽量不发出一点声响,御史和监试官还在一边虎视眈眈。 皇帝那个小动作,魏广德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过这会儿他已经开始磨墨了,老是发愣也不行。 卷头写好姓名籍贯等信息,都是写滥了的,每 . 次科举开始都这样,一会儿考完还要弥封。 殿试的策论,魏广德还在揣摩该拍皇帝的马屁好呢还是拍皇帝的马屁好,最后想了几个方案,选择了一个拍法,那就开干。 “臣对臣闻.帝王之御天下也.必尽官人之道而后可以致天下之治.必得官人之要而后可以享天下之逸......” 这是策论的格式,所有人开篇都要写“臣对臣闻”,之后才是自己的论述。 起先还是先讲大道理,帝王统治天下,一定要有选人的方法,才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