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缴了大量“前朝藩王”的遗留田产,仅湖南、湖北、山西、陕西以及河南五省,就有2300万亩之多!这些王府占据良田,不需要交税,还要从地方财政中领取俸禄,乃贪得无厌! 这让地方的财政不堪重负。比如山西的那位生育冠军“庆王”,因生的“郡王”和“将军”过多,出现了倾山西全年税粮也不够发放“藩王”俸禄的奇观。归根结底,就是“朱八八”当年当过穷和尚和叫花子,被饿怕了! 这让大臣呼吁,再过数十年,很可能出现举全国之力,也无法养活这一家一姓的情况。于是,头大如斗的皇帝只能再次改革。到了“万历年间”,朝廷实行“宗藩禄银定额化”,给俸禄定一个固定的额度。在此之后,不论该省宗室怎样繁衍增长,俸禄总数不变,这才稍稍缓解了“藩王俸禄”对大明财政造成巨额消耗。 仅仅是财政供养,也不至于被百姓怨恨。其实,由于“藩王”们身份特殊,不受官府管制,不被律法限制。因此,许多地方的“藩王”就利用自己特权,在地方横行不法,对当地百姓甚至对地方官员横加欺凌。 有明一代,朝廷对“藩王”造反噬严防死守,但对“藩王”们恣行威福,夺占民田,欺辱官吏,强抢民女之事却特别宽容,觉得让“藩王”们引起民愤,才反而能让朝廷感到安心,毕竟能趁机削藩回血,转移矛盾。 但报应总会来到。西元1627年,陕西、山西、河南诸地发生灾荒,低温、大旱、蝗灾接踵而来。农民颗粒无收,连草根都吃光。澄城的农民王二聚拢了上百饥民,杀官造反,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而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优惠和巧取豪夺,“藩王”们却积累了如山的财富。比如山西大同的“代王”,居然拥有房屋一千零六十座;河南“福王”,拥有半个河南省耕地和矿产,金钱百万,家中珠玉货赂山积..... 由于家底殷实又民愤难平,按照祖制,“藩王”们还不能拥有军队。于是,这些人简直就是为农民起义军们量身定做的“补给包”,一旦失去了官府的护佑,基本上就只能坐以待毙,统统成为待宰杀的“大肥猪”。 以“福王”朱常洵为例,此人拥有河南半省之地,富甲天下,面对饥荒却不肯赈济粒米颗粮分与百姓。 崇祯十四年,贼首李自成携饥民蚁附攻陷洛阳,而“福王”朱常洵仓皇逃至“破庙”,却因身体肥胖异于常人,故很快就被抓住。“福王”朱常洵跪地乞命,但李自成不为所动,训斥道:“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命左右将朱常洵拖下去重责四十大板,然后再当众处死。 据统计,从崇祯十四年到崇祯十七年间,仅被农民军杀掉的“亲王”级别的宗室就有“福王”、“唐王”、“徽王”、“韩王”、“代王”、“晋王”等一十四位之多,占了当时明朝的“亲王”数量的一半以上! 至于“郡王”、“将军”、“中尉”这些杂鱼,更是多不胜数。仅山西一地,李自成所杀掉的朱姓子孙就有万人之多!明末义军如过江之卿,但不管大小,对这些朱氏子孙都有一个共同的态度,那就是要斩尽杀绝! 这间接说明,各地“藩王”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站到了天下百姓的对立面去了,本质是贫富差距太大!百姓对这些人恨之入骨。史家总结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凡朱姓者,尽皆诛杀。” 义军们对“藩王”们毫不手软的清算,吓坏了这些养尊处优的皇族们。于是,学乖了的“藩王”们学会了闻义军之风则仓皇逃窜。以楚地为例,长沙“吉王”、常德“荣王”、宝庆“岷王”等,“皆一闻贼至,望风而溃”。 地方官府在抵抗,而“藩王”却带头逃窜,对士气的影响极坏,让朝中大臣忧心忡忡。“礼科都给事中”沈胤培力陈地方藩王“闻警辄逃”是违背祖制,按明朝规矩,“藩王”不能离开自己封地,求朝廷严惩逃跑藩王。 由此,崇祯帝随即对外逃“宗藩”切旨严责,哪怕“贼兵”(农民起义军)杀上门来,也不准“藩王”们外逃避贼,并要求这些“宗族”们“固守城池,则众志成城,即以奠金汤矣!”这确实是朱元璋当初“分封”的目的。 可怜的这些“藩王”,既受制于祖制,不能招兵勤王,而且还受限于朝廷禁旨,不能私自外逃,待各地明军一触即溃后,只得固守于空城之中,坐等“贼兵”(农民起义军)的来临,真是无处喊冤,摆烂等死。 而明朝“藩王”因上进之路被堵死,所以大多不学无术、目光短浅,即使坐于城中,也基本上以帮倒忙为主。比如郏县一战,明军精锐尽失。但为了防守西安,朝廷紧急征调五千川军协防,结果却差强人意。 西北天寒地冻,南军未曾配发御寒的衣物,而“秦王”朱存枢又富甲天下。于是,西安守将们劝“秦王”朱存枢捐点银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