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若是将波德戈尔内的选择评述为“政治投机",显然是有些过分了,说到底,他也只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做出了一种风险很高的抉择罢了,毕竟他是先对"">
不,若是将波德戈尔内的选择评述为“政治投机",显然是有些过分了,说到底,他也只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做出了一种风险很高的抉择罢了,毕竟他是先对"">

913 敌我(1 / 2)

奋斗在苏俄 懵懂的猪 1476 字 2023-08-14

的确,维克托很清楚波德戈尔内的野心,也很了解他靠向自己的意图,说到底,这位同志之所以选择站在“反党员干部民族化"的一边,并不因为他真正认同这个理念,也不是因为他还顾念当初与米利恰科夫之间的交情,说到底,对方就是在进行一场政治投机。

不,若是将波德戈尔内的选择评述为“政治投机",显然是有些过分了,说到底,他也只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做出了一种风险很高的抉择罢了,毕竟他是先对"党员干部民族化"问题提出批判之后,才又投向维克托阵营的。实话实说,若是维克托不肯接纳他,那么估计波德戈尔内同志的下场会很凄惨。

因而,若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波德戈尔内同志的选择其实更像是选择一个政治站位,他看出来未来一段时间里,马林科夫阵营与赫鲁晓夫阵营之间的主要矛盾点和分歧点,因而率先跳出来,从这个关键点上对赫鲁晓夫所在的阵营发起了攻计。

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之间存在着政治分歧,这个政治分歧不仅仅在于谁能成为继斯大林同志之后的联盟下一任领导人,关键还在于两人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立场存在异同-一至少在对外的舆论宣传上,两人之间的矛盾是必须基于此的。

试想一下,若是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之间的矛盾,仅仅是基于权力的争夺,但两人的政治理念和观点却是完全一致的,那么他们之间的斗争显然就失去了合理性,将来不管是谁获得了胜利,这份胜利都不光彩,因为这场政治斗争是纯粹的争权夺利,是以争夺私利为目的的。

所以,即便是为了让这一场权力斗争看上去合理合法,具有正义性,斗争的双方也必须在政治理念上存在异同,而他们的斗争,并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念。在将来的某一天,不管是哪一方获胜,他的主张和理念,都将成为了联盟将要推行的国策。

而从当前来看,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两人,在联盟经济建设、党内建设两大领域,其实没有什么显著的政治异同点:为了不刺激到斯大林同志,两人都主张在斯大林主义的指导下,对过去几年联盟所实施的政策,做一些小修小补,比如说,在不改变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对农业和轻工业作出更大投入,再比如说,加强干部年轻化和集体领导制的建设等等等等。

至于说两人之间的主要分歧,似乎就是在对待党员干部民族化问题上的意见异同。

其实,即便这一点异同,也不是集中在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身上的,因为马林科夫同志主要关注的方向,还是联盟的经济建设,他对民族、教育以及文化等问题,给与的关注度并不高,在他的政治派别中,真正关注着民族问题的人,其实就是维克托,这也是波德戈尔内投向维克托的主要原因之一。

办公室内,维克托伸手拿过一部电话,摘下听筒。不过,就在他准备摇动话柄的时候,拿着话筒的手却停在了半空。

皱眉思索片刻,他又将电话听筒放回去,紧接着,拿过桌上的一包香烟,给自己点上了一支。

对波德戈尔内这个人,维克托还是很重视的,当然,除了此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也是维克托关注的重点。

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的第一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此人也是反对"党员干部民族化"问题的排头兵,不过,与波德戈尔内不同的是,这位勃列日涅夫同志,自从由第聂伯彼得洛夫斯克州调往摩尔达维亚之后,便开始在该共和国内强势推行反党员干部民族化的工作,从基什尼奥夫到蒂拉斯波尔,大批摩尔达维亚族的地方一把手干部,被调往乌克兰任职,取而代之的,基本都是来自乌克兰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干部。

当然,需要认清的一点是,勃列日涅夫与波德戈尔内的情况还不一样,后者至少是真的在反对党员干部民族化,而前者却只是将反对党员干部民族化当成一种排除异己、任用亲信的工具。

前世的维克托对苏联历史了解不多,可他却是知道勃列日涅夫这个人的,毕竟对方是鼎鼎大名的勋章控,所谓的“苏勋宗”,联盟的一代国家领导人,而按照前世某些文章的说法,苏联走向灭亡就是在此人担任最高领导人期间。

此时的勃列日涅夫正在快速蹿升,他是赫鲁晓夫手下最有前途的干部之一,同时,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内,颇受斯大林同志看重的地方干部之一,当初将勃列日涅夫从第聂伯彼得洛夫斯克调往摩尔达维亚的决定,也是斯大林同志做出的,他认为这个英俊帅气的干部,是个能力很强且能够紧随莫斯科意志前行的人。

但,英俊的勃列日涅夫同志虽然可以迷惑斯大林同志,可以迷惑赫鲁晓夫以及布尔加宁,但却迷惑不了维克托。这家伙可不是什么反对党员干部民族化的急先锋,他在摩尔达维亚的人事调整,只是为了将这个共和国的大批干部,换成他在第聂伯彼得洛夫斯克时期所信任的那些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