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打得好打得再激烈些(1 / 2)

有县令大人的背书,在场百姓对程小棠分享的沤肥之法越发信任。

那首诗迅速传遍了钱塘县,临安府的文人墨客都纷纷赞叹崔县令事必躬亲,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

与此同时,程小棠的名字已经走出了江南。

闵侍郎所在的京城,踏炎军驻守的庆苍州,卢县令管理的丰源县以及钦差大臣所在的江陵府等地,都在同一时期开始推广沤肥新法。

出身耕读之家的峪州宁知州,为了在同僚中脱颖而出,更是命人绘制自己亲自动手的场景,一时传为佳话。

气得临安府尹骂骂咧咧,数次在宴席上内涵于知州沽名钓誉,明明程小棠是他治下的百姓!

崔县令写诗就算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知州也好意思蹭名声。

彭府尹当即上书朝廷,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字为临安府的程小棠表功,并派人送了一堆奖赏。

程小棠对此表示:打得好,打得再激烈些!

不管是朝廷的嘉奖,还是积分奖励,都是她应得的。

在各地官员的推广下,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

春耕正是农民忙碌的时候,关凌村人原本还不高兴这么多人不请自来,占他们村小福星的便宜。

直到看见程氏族人机智地做起了小买卖,立马跟上。

之前周边的百姓都是自带干粮,如今来的许多人是替主家打探消息的管事,身上揣着办事的盘缠。

白得了人家村里的沤肥方法,自然舍得花些小钱。

因为村里没有地方住人,大部分人还会去镇上住客栈,直接带动了整个武泰镇的客流量。

同福饭馆一桌难求,其他饭馆也赚得盆满钵满。

备受羡慕的胡里正走路带风,脸上每一条皱纹都因为喜悦舒展开,看起来年轻了好几岁。

“你们三个,一定要跟棠宝和天寿培养好同窗之谊,这是咱们胡氏的福分。”

胡里正一早将三个在甲班读书的曾孙叫过来,语重心长地嘱咐道:“若是有什么需要,随时跟家里提。”

他有预感,程小棠不会在程氏学堂留太久,幸好还有程天寿。

胡里正捋着胡子,颇为自得。

多亏他当初慧眼识珠,一早就看出程小棠绝非池中之物。

胡景乾和胡景坤点头应是,“曾祖父放心。”

程小棠声名大噪,连带着他们在家的地位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如今住到了胡氏主宅,再也不用受继母磋磨。

胡景焕有些忧伤,“曾祖父,我秋天要考去临江书院。”

棠宝太忙了,每日来学堂要被白老夫子叫去开小灶,休沐日更是一点空都抽不出来。

胡里正提点道:“棠宝的二哥不就在临江书院?你去了正好能帮衬些。”

他年轻时也在城里书院读过书的,胡氏这样的地主之家尚且受排挤,何况是程天禄这样没有丝毫根基的农家子弟。

哪怕是袁山长的关门弟子,有些事也躲不开。

胡家除了胡大学士,别人多少能给胡景焕一些薄面。

听完曾祖父分析情况,胡景焕眼睛亮闪闪,有了新目标,“曾祖父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棠宝的二哥。”

胡里正看着深有感悟的曾孙,老怀甚慰。

殊不知,今日曾祖孙间的一席话,成为某段流言的源头。

程天禄还不知道,自己将要被小四岁的学弟照顾,正在拒绝第五个邀请他参加赏花会的同窗。

赏什么花,若是书院能放假,他只想回家看妹妹养的猪。

程小棠在春耕后,就不管沤肥方法的推广事宜了。

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做。

人丁兴旺的老程家,如今既有布庄又有饭馆,还有八十亩良田和八十亩薄田。到农忙时节,终于感受到了人手严重不足。

程老太再不舍得,也得忍痛花钱雇工。

想到老程家做工的人能从村头排到武泰镇,很快就挑到了合适的人。

其中一个中年男子,体力虽不如年轻人,却是正经的老庄稼把式。只是家逢巨变,变卖了祖产,才不得不做工讨生活。

程二牛与他一见如故,二人干完一天活还能唠半夜的嗑,就琢磨肥料的事儿。

程小棠也在琢磨,为此抱了六只公猪仔回来。

程二牛是勤快人,攒了一年的粪肥,也只够给最好的几十亩水田用。剩下的田地,都是用绿肥、灰肥、泥肥等代替。

效果肯定没那么好,苦于没有原料,只能凑合。

人吃五谷杂粮,能提供的分量有限。要想改善粪肥不足的情况,还是得靠家禽牲畜。

书上说,最优选是鸡和猪。

鸡粪和猪粪不仅肥效特别高,肥效期还特别长,发酵好了以后,既可以作为底肥,还能在追肥中使用,适合任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