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并不是一个话特别少的人。 但话也不多。 朋友之间吹牛打屁不提,平常的日常交流中,他喜欢的是开门见山平铺直叙。哪怕是说「官话」,也喜欢浅显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可刘振云那种逗贫的讽刺幽默,他有些接受不来。 书,肯定是好书。 但风格他真不太适应。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叫「老舍「。 当然了,话又说回来。 自己的不适应却不能否定别人的优秀。 刘振云的书,如果喜欢那种反讽风格的读者,读起来肯定会异常畅快。毕竟有人读书就喜欢《福尔摩斯》,可有的人偏偏喜 欢《第一次亲密接触》。 无非是受众不同罢了。 而四个人似乎相约好了,一起过来的。 张导和他们都很熟,来到了家里后,几个人也没问那两台摄影机要干嘛。 等来到了这边后,陈启刚就不用介绍了,和许鑫笑呵呵的打了个招呼。而对于其他三个人,张一谋便指着许鑫和张沫: 让俩孩子也跟着听听。「 没介绍许鑫。 但言语里已经表明了一层关系。 而许鑫也客客气气的喊了声「老师好后,看了一眼桌子上堆放的资料,转身走去了客厅茶几下面,摸出了两个烟灰缸。 充当起了助手。 张沫想帮忙,但许鑫对她摆摆手。 接着在旁边开始烧水。 顺带又从茶叶柜子里翻了翻,找出了一盒茉莉花茶。 来家里谈事,肯定不跟茶舍一样,又是茶艺又是茶道那么文雅。家里聊,讲究的是畅所欲言。 而这时候他要是盯着别人的杯子,见茶杯空了就赶紧倒茶,茶水没 了就赶紧烧水的那也别听别人怎么聊剧本了。 干脆应聘来当佣人吧。 所以,耐冲耐泡的茉莉花茶是首选,也更符合燕京人的口味。 水烧上玻璃壶里投下了一把茉莉花茶,又拿出了杯子。 全部弄好后,张一谋那边和四个人也寒暄完了。 进入正题的第一句: 「书都看完了没?感觉怎么样?」 「一般般。」 陈启刚率先开口了。 而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三个人的赞同。 「确实挺一般的。「 这是刘振云的话。 「我认为这个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是严连科的话。 而最后的格斐想了想,说道: 「其实要按照类型来看,它确实是一部。但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本书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它的很多时候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那么来。某些篇章上,前脚静秋刚和老三分别,后脚就是一句话吧时间带过。比方说:静秋回到了城里后,很久没见过老三……然后马上就转到了和老三的再次重逢……」 「就特别跳跃。」 刘振云接了一句: 「整体的故事结构太单一了。而且…我觉得它有点像是网络。就「静秋这个人,是个男人见到她都喜欢。老三喜欢,张队长家的那个孩子看到她也喜欢。她的同学喜欢…男人见到她好像随时随地的都在***一样。」 接着他的话,严连科也点点头: 「故事单薄是一方面,另外就是…一本书看完一遍,除了开头和结局,总要有一些东西…不管是作者想表达的,还是说值得我们思考、反思的内容,至少要有一些能被我们记得。但……这本书我通篇读完后,就不提故事情节罢,单说文字,那些特别有分量,值得我记得、思考的对话,描写就不多。」 「它没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带给我们。」 接过了许鑫递来的烟陈启刚夹在手里,对皱眉的张一谋继续说道:「它在书里说静秋是个万人迷。但那是它说的,你总要给我们一个佐证吧?没有,就说男人就想占她便宜。老三和她的感情也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老三死不死都没关系。他死了,不影响什么。他不死,对静秋来讲也不算什么。 因为她的追求者很多,甚至包括一些情欲上面的描写…让我觉得有些荒唐。咱们那时候你别说敢摸女孩的胸了,你就俩人在一个屋里说话,那男的都 得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这种时代的局限性,在书里我看不到。「 「细节不够多。」 格斐做了一下总结。 「因为细节不够多,所以整个故事给我的感觉和大家一样。单薄、苍白。静秋是个好女孩么?未必。老三是个好男孩么?我也没感觉。甚至很多对静秋好的人我都感觉莫名其妙…人见人爱的女孩肯定有。 但结合年代来看,在当初那个扣上了帽子就摘不下去的时候,那些出格的事情刚来的路上我们几个人还在聊,谁敢给人家弄怀孕?那是要被游街示众,乱棍打死的「 「所以说,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架构在一个网络的爽文结构里,偏偏还有些拧巴,并且非得把故事引向那个时代,追寻一种 苍白年代里的人文色彩,偏偏水平又不够,强行凑吧在一起的感觉「 你一言我一语。 面对张一谋,这四位硕果累累,誉满天下的作家,发表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一谋静静聆听。 他并不是一个无法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而许鑫也在听。 并且也承认,这些人的欣赏水平…包括语言描述能力真的是不低。好多想法也和他基本一致。 因为《山楂树》这本如果抛开主线故事不提,无论是从作者的写作水平,到故事架构……确实很像是一个门外汉写的。 相当一般。 不过,听这些作家的观点也能发现,他们针对的矛盾点大多数都是关于写作手法,内容上面。 但故事性却都持认同态度。 它本质上就是一个爱情。 并且,它的故事也是由真人原型所改编的。 故事性上毛病倒是不多。 毕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