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紫禁城(中秋快乐!)(1 / 4)

20号开始,丝路电影节进入最终审核阶段后,许鑫基本就切断了一切其他琐事的联系。

13部片子,一共审了三轮。

第一轮是评审自己点评,第二轮是大家就几个有矛盾的电影进行沟通。

接着第三轮,也就是28号这天,大家一共看了五部影片。

也就是讨论最激烈的那五部。

今年丝路的奖项也依旧不变,包括评审团大奖在内,依旧是“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评审团大奖,以及最佳影片”。

而丝路单元那边同样如此。

丝绸之路电影节在奖项方面,并没有主动求变,打算先打造出来了这几个奖项的含金量,再徐徐图之。

虽然去年已经有观众吐槽奖项太少,感觉其他优秀电影明明够拿奖的资格,却因为奖项少而不够分……可大家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物以稀为贵。

不要那么复杂的奖项,先把每一座奖杯的含金量提上去,把权威性坐实了,到时候在考虑向外延伸,增加几个其他方面的奖项。诸如配乐、美术指导等等。

而这种计划乍一看和其他分猪肉的奖项没什么区别,但其实本质上从一开始两边就已经泾渭分明了。

电影节最重要的是知名度,是人们的簇拥与认可。或者说,它更像是一个大市场,只不过有的电影节是屎里淘金,有的电影节则是真金不怕火来炼。

增加奖项是必然结果,纵观欧洲三大,其实走的也都是这条路。

一开始,大家追求的都是专业性。

但后来发现,不仅观众的需求在变大,电影人的需求也在变多。

有的电影来了就不是为了拿奖的,人家就是想蹭一下电影节的热度,好让大家知道“我们影片进入了戛纳/威尼斯/柏林”,值得来看。

但电影本身的高度并没有达到顶点……或者说,够不到天花板反而是常态。

而有了这些需求后,三大电影节这才开放了诸如午夜展映,惊喜点映之类的环节,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些作品。

这是电影人的需求。

而观众的需求也是在整个电影节之中看到丰富多彩的作品。

两边一蹴而就。

这也是诸如什么“人道主义奖”、“贡献奖”之类诞生的原因。

需求决定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开设一些周边类奖项是必然的。

在丝路电影节的计划里同样如此,先打造含金量,接着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大家展示作品,接纳更多的观众。

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构建属于“丝绸之路电影节”的交易市场。

让更多的好剧本、好故事,吸引更多的投资商,为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电影。

可以说,一切的准备,其实最后都是为了创投会的“交易额”而服务。

这不,今年的丝绸之路电影节就拿出来了新的举措。

在13部主竞赛单元,10部丝路单元的电影入围名单公布后,有了第一届电影节的经验,这次的XA市各大8厅规模以上的影院都已经接入“丝绸之路电影节”的场馆系统内。

在电影节开启之中提供至少2到3个放映厅来播放展映电影。

而同样配套的,是除了这23部电影之外,余下还有27部影片,以“展映单元”的形式,进入到了电影节公映的入围名单里面。

这27部电影,两个评审团不掺和,完全是大众评审投票票选出来的,他们希望观众能看到,并且觉得很合口味的电影。

而这27部影片里,要是找艺术性有多高,那可能是想瞎了心了。

但……

经过了几百号人交叉审核选出来的电影,一定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好故事。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

28号,五部电影看完,要是按照去年的节奏,当天就要开始投票了。

但谢老爷子却叫停了投票。

直接挥手,告诉大家:解散。

都回去冷静一下。

睡一觉。

让头脑清醒了,能保持中立冷静的思考之后,29号,咱们再来投这个票。

这点在许鑫看来很棒。

因为难免的,刚看完某部电影后就开始投票,会下意识的忽略掉其他电影优秀的地方,产生一些冲动。

而29号上午10点。

9位评委重新齐聚放映厅。

本来还有工作人员在场要唱票的,但老爷子却直接挥手,把他们给撵了出去。

犹如大家第一次吃饭时那样。

这是属于评审团的聚会,外人不要在场干扰。

而工作人员被撵走后,谢飞一招手:

“小许,一会儿你来唱票。选出来的结果,直接封存,所有人保密,对家人都不能说。”

许鑫点点头表示明白后,老爷子丝毫不拖泥带水的直接说道:

“开始吧。”

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他说道:

“最佳编剧奖,请各位投出你们心目中实至名归的获奖作品!”

片刻,9张字条堆放到了一处。

谢飞没让许鑫唱票,而是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