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刚打算消停一会儿的许鑫摇摇头:
“我一般都是老王,正常大家凑一起,都是老王、老王的喊。不过要是饿了的时候,他请客吃饭,或者是我们要他花钱当冤大头的时候,都是喊他义父来着。”
“……???”
赵宁一懵。
什么玩意?
甚至看着采访的网友也都懵了。
这……这也行?
而现场里面,看着瞠目结舌的赵宁,许鑫笑着解释道:
“我们几个关系比较随意,好哥们嘛。就好像……大学时候你在宿舍里打游戏,到中午了饿的前胸贴后背的,你的室友给你带过来了一份炒面,还请你喝了一瓶可乐,顺带告诉你:诶,老师早上点名,我给你顶过去了。顺带看了一眼你的屏幕,发现你掉分后,立刻开电脑要带你上分……你说,这种情谊不喊声义父过得去么?”
“……”
赵宁怎么想,网友们不知道。
可从许鑫的嘴里说出这句话后,一些大学生忍不住看向了自己的室友。
“义父……给带份炒面?”
天知道有多少哥们被室友这一番“低三下四”给感动到。
不仅下楼去给买炒面了,还顺带加了个沙县的鸡腿和可乐。
并且,大家终于懂得了“义父”这个称呼的含义。
好嘛。
原来这么用的。
而恰是此时。
王斯聪双手抱拳:
“多谢义父抬举。”
得。
还特么是相互的。
不知多少人看着采访笑出了声。
这俩人……
有梗啊。
……
这次的新浪娱乐采访,其实氛围很是轻松。
前面的话题算是暖场,让人不自觉的就带入到了二人的采访氛围中。
不过赵宁那边显然也没忘记了“甲方”的要求,开始询问追光工作室的事情。
话题依旧是表现欲超强的王斯聪主导。
不过他的表现欲强归强,该说的话却一样没少。
“其实我们进入数字特效领域并不是看中它的回报。甚至我话可以放到这,在后续我们发的年报上面,可能上面的盈利情况会很难看,甚至连年亏损几千万的准备我们都做好了。
至于为什么还要这么做……也并不是我们钱多。而是我们觉得未来的电影市场,特效技术一定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影视剧当中。
我给大家一组数据大家就知道了。近五年来,运用数字特效技术的好莱坞电影比例,每年都是超过百分之10的在递增。
特效很烧钱,我给大家算一笔账。
电影特效的步骤,需要美术原画、3D建模、骨骼绑定、元素特效、场景合成、音画合成、渲染导出等等步骤,每一步都由一个或几个小组负责。
我们按下限假设,一个组4人的话,一部普通五毛特效电影那就至少需要30人以上专门去做特效。根据人员资历与技术水平不同,薪酬不同,假设平均每人每月1W元工资,30个人,一个月就是三十万。而这一个月还不一定通过,万一有地方需要调整,那么这些人再更改一下,可能两个月时间,就是60万。
注意,这还只是普通五毛特效。而如果按照大蜜那部电影……”
……
“……其实不算剧透。大蜜那部电影的后期特效团队超过了500人。先不说花多少时间,单是人工成本,按照一万块的标准来计算,一个月的人工费用就是五百万。
其次是技术成本。注意,特效都是按秒收费的,假设1秒1000块钱,1分钟6W块,一部大片如果有60分钟特效,就要360W。
这还没算精细程度,越精细越贵。假设1秒24帧,精细的特效需要逐帧处理,每一帧可能都要1小时,一秒钟特效做个一两天也是常见的,技术差点的要更久。
这还不算我们的硬件设备。光是需要用到的一些软件每年的维护费用大概就在五万到八万,而一台足够渲染特效的电脑造价基本是七八万起步。而且它的硬件更新同样频繁,基本上一年半载就要换一次……
所以,运营、维持一个大型特效公司的费用是不可想象的。”
……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老许找到了我,说想弄一个。然后我们四个就聊了聊。
大家有钱么?有啊。
而咱们国家的特效领域其实还处于起步阶段。落后,就要挨打,主持人你明白我的意思么?
既然我们有能力,那么我们就做了。我们亏的,可以从其他赚的地方找补回来。但如果落后其他国家太远,那么等大家真想撵的时候,花费的代价就太大了。
所以,趁我们有能力,我们多走几步路。大家就能少走几步……当然了,这个命题有些大,虽然使命感在我们肩上,但我们也是在量力而行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向前走几步。
老许说过一句话我感触特别深,叫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这其实就是我们成立追光的初衷。
它能否赚钱,坦白地讲,我们不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