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章 战场形势(1 / 3)

裴文安的大军,昨晚刚拿下河东县,紧接着就打蒲津关,将士疲惫。

他不得不这么做,正所谓兵贵神速,从征调大军,一直到大军开拔奔赴河东县,裴文安一直都是紧赶快赶,因为他要抢在京师反应之前,拿下蒲津关,从而渡过黄河,进入关中。

但眼下形势已变,京师援军这么快就赶来,河东县那个李靖太会拖了,硬生生把他的八万大军搅和成眼下这副烂摊子。

如今再想要顺利渡河,就必须将上岸的敌军全数歼灭。

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性不大。

敌军来势汹汹,杨素史万岁都来了,他裴文安不过一介无名之辈,听到这两个人的名字,心里也很紧张。

但更多的是兴奋,能和杨素史万岁一战,若胜,他裴文安必将名垂青史。

一封封军情谍报送至大帐,敌方的中路大军已经沿着官道,逼近蒲津关。

如果没有乔钟葵的援军,以现在的情形,他必须撤了。

但是援军已经在路上,他这一撤,乔钟葵必然会阵脚大乱。

乔钟葵有四万生力军,只要谋划得当,形势依然占优。

“敌军到底有多少?”裴文安询问斥候道。

刚进大帐的斥候说道:“逮住一些伤兵,但是他们的口风不一致,河东守兵说是二十万大军,过河的军士,说是有五十万大军。”

“放他娘的屁!五十万大军,撒豆成兵吗?怎么过河?游过来?关中所有军府加起来,也没有二十万,”

裴文安嗤之以鼻,环顾左右,冷笑道:“敌军用此疑兵之计,可见他们兵力不足,立即传信乔柱国,请他在河东县以东的虞乡扎营布阵。”

裴文安料定京师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征调足够军士,所以渡河的大军,大约应该在五万左右。

敌方人困马乏之际,正是决战之时。

不能再把时间浪费在蒲津关了,敌方主力已经渡河,想要拿下蒲津关,会付出极大代价,得不偿失。

于是他下令大军后撤,撤往河东县整顿。

战场上,只要一撤军,必然会出现大量减员,但是裴文安不在乎,只要保留主力,与乔钟葵汇合,便可从容摆开阵势,与其决一死战。

杨铭的平叛大军,所有的骑兵都交给了长孙成,因为长孙成常年跟突厥打交道,深知骑兵该怎么使用。

第二天晌午,长孙成才率领骑军渡河,渡河之后,一刻没有休息,直接沿着河岸率军北上,绕开河东地区,直扑晋州方向。

杨铭和杨素都认定,晋州绝对空虚,杨素是靠经验判断出这个结果,而杨铭是靠历史知识。

与李靖汇合之后,杨铭才得知萧摩诃的动向。

李靖手里有杨铭的调兵令,萧摩诃不敢不听话,已经率领那帮由当地土匪盗寇组成的王府部曲,埋伏在河东县周边区域,伺机而动。

古代行军撤军,全靠两条腿,杨铭也是在中午时分,才得到确切消息,裴文安在撤军,撤的很有章法,一开始都没有看出来。

而他这边,一来没有骑兵不好追,二来军士非常乏累,所以杨铭下令,不得追击。

“看样子,裴文安是打算将军队整合于一处,与我们决战,”蒲津关内,杨素史万岁等人都在。

关城虽然保住了,但形势还不乐观,杨素指着地图道:

“我军仓促渡河,又经连夜大战,颇为分散,周边并没有适宜大军扎营的地方,唯有去河东县休整,而裴文安一定就在河东县等着我们。”

蒲津关周边,连个村落乡镇都没有,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供大军休息。

史万岁也点头道:“裴文安一定认为我军连夜渡河,正是疲乏之时,想要在河东县以逸待劳,收拾我们,在我看来,干脆布下疑阵,让裴文安以为我们会就地休整,实则我大军直接北上,不要河东县了,直取晋州。”

杨素赞同的点了点头,目光看向杨铭,看他是什么意思。

起初,大家在兵部定下的计划,是直接与裴文安主力决战,一举击溃对方。

但眼下出于情形考虑,杨铭猜到杨、史二人是不想在这里与裴文安过度消耗,不然到时候怕没有足够的兵力攻打晋阳。

杨铭沉吟半晌后,道:“诸位看这样如何。”

只见他指着地图道:“我们反过来做,郭衍领一万人,直接北上,但要营造出声势,让裴文安以为我们不要河东,大军直接会去晋州,如果裴文安上当,北返拦截,那我们就衔尾追击,来个南北包夹,如果裴文安不上当,我们则死守蒲津关,只要长孙成郭衍陆续拿下晋州各县,想来裴文安也坐不住了。”

“此计可行,”杨素点头道:

“我们将士疲惫,裴文安也是一样,兴许他在指望着乔钟葵的援军,周边地区,唯有虞乡地势开阔,适宜大军交战,乔钟葵军极大可能在这个地方驻扎,介时可由史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