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章 大军开拔(2 / 2)

杨铭他们议出来的作战方案,是直接将这八万人从大荔县渡河,进蒲津关,与裴文安决战。

渡河之后,才会分兵,毕竟八万人搅合在一起,非常的乱。

不要谈什么军纪,军纪就是用鞭子抽,军法就是砍头。

老百姓连大字都不认识,懂什么叫军纪。

大荔县那边,黄河水位不高,冯翊郡太守已经征调当地民夫,临时搭建了几十座浮桥。

河东县有军情递至大营,

别说蒲津关了,裴文安的八万人,眼下连河东县都还没打下来。

李靖死守河东,粮草军饷源源不断的从蒲津关后方送来,士气不跌,不过东面的城墙快被打烂了,用不了多久,河东县铁定要丢。

裴文安那里,不管怎么说也是正规军,投石车和撞车都有,但数量不会很多。

因为并州兵,主要是跟突厥打,突厥没有城池用得着投石车。

再者说,投石车这玩意,时灵时不灵,据杨素说,他攻城从来不用这玩意,因为投石车运输非常麻烦,拖延行军速度,到了城外还需要组装起来,颇为消耗时间。

杨素攻城,就是拿人命堆,几十个人扛着一根圆木,顶着盾牌去撞城门,死了就把尸体拖走,换下一拨,还有类似于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面那样,以高梯攀上城墙。

大隋的城墙,不高,用梯子其实是比较方便的。

投石车是一种比较鸡肋的选择,因为你打掉城墙外城的墙砖之后,里面那层夯土才最难打。

但是可以打成个斜坡,利于军卒攀爬上去,这就讲究技术了。

所以投石兵,类似于足球守门员,基本上不会换的,还能将技术传给儿子。

攻城最下选,就是挖地道,找个合适位置挖进城里去,基本上很少有人会用,因为太难挖了,需要躲避地下巨石,所以经常挖着挖着就偏离了方向。

第二天一大早,大军开拔。

裴矩那边,虽然张罗了三万匹马,但实际上,一万是骡子,这玩意是不能当骑兵的,而且这些骡子,是从府兵身上征调来的。

大隋制,府兵除了军资、衣装、轻武器,以及粮食自备之外,还得提供骡子和驴。

事实上,骑兵的规模本就不宜过大,两万,可以说是黄金配置,多了少了都不合适,这是杨铭在路上的时候,从杨素那里请教过来的。

史万岁等人,各领兵马,不在杨铭身边,所以杨铭但有疑惑,只能询问杨素。

而杨素也不藏私,知无不言,毕竟杨铭是他的孙女婿。

骑兵作战,优势有三,

一,机动性,

二,远程骑射,

三,冲击力。

战场上,骑兵的主要作用是冲击敌方军阵,从而扯开防线,搅乱部署,远程骑射杀敌只在其次。

再有就是敌方溃败的时候,追杀得用到骑兵。

当然了,这些都是杨素的一家之言,他的这个用兵习惯,杨铭可以当做参考,但不能全盘接收。

河东县那边已经告急,所以他们必须加快行军。

怎么加快,还是用鞭子抽,腿脚不够快的士卒,免不了会被那些校尉和旅帅抽打。

大隋的军府,叫做骠骑府,设骠骑将军一人,车骑将军一人,另外还有别将、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

三百人为一团,长官为校尉,一百人为一旅,长官是旅帅,五十人队,是为队正,十人为火,是为火长。

京兆地区的骠骑府,基本上占据了整个大隋的十分之三,而且所有的骠骑将军,全部由二品至五品官员的子孙担任。

这些子孙,不用说,肯定不是长子,嫡子都不多,大部分是庶出。

清一色的关中子弟,兵力强悍程度可想而知。

杨谅那边就比较杂了,而且他手底下,也有不少关中子弟,所以杨谅打出的旗号,绝对不能是造反,不然这帮人,他就使唤不动。

因为他们的家卷在关中,他们要是成为反贼,就会牵连家人。

整个叛军基层将士,眼下都只想着早点杀了杨素,好结束这场战争。

两天两夜的快速行军,火油就消耗了三分之一,火油就是石油,大隋称之石漆。

这玩意非常金贵,有一个说法:将石漆取入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与膏无异,所以也叫黑脂或黑膏。

杨铭他们夜晚行军,为了省着点使用石漆,也是三十米一火把,照亮前路,后面看不清的,就抓着前面人的衣服,一个连一个的往前面跑。

这天晌午,走走跑跑,先头部队,终于抵达大荔县。

往东三十里,就是黄河,河上有浮桥,怎么渡河,也有讲究。

家父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