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府邸之中的见面。(2 / 3)

秦功 下雨我带刀 2679 字 2023-02-20

已经回到善无城,如今正在府邸内设酒宴!” 申氏申尹来到一座府邸内,对着公主赵秋拱手说道。 申尹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年迈老者,是原赵国有名的先生,之所以从其他城邑来到这善无,便是因为赵秋的委托。 申氏与赵秋有渊源,并且赵秋救过申氏,向申氏施以援手,故而这次申尹也是来还恩的。 “如今蒙恬、王贲皆在白衍府邸,此时或可让虞祁陪同,一起去见白衍!” 申尹看向赵秋。 此刻申尹与赵秋所在的府邸,并非是申尹的府邸,申尹背后的申氏虽是有名士族,然此前却没有族人在雁门善无城发展,故而在善无城内,没有安置府邸。 这座府邸。 乃是虞氏虞祁的府邸。 在赵国,虞氏亦是大族,祖上之名,天下士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虞氏祖上虞信,若是单说虞信这个名字,或许知晓之人寥寥无几,然而说虞卿,恐怕就是去问秦国官员,就是问秦王嬴政,都会有所耳闻。 虞信,亦称虞卿,卿是赵国上卿的卿,曾经时任赵国上卿,赵国丞相。 这是一位牛人,昔日第一次拜见赵孝成王之时,一番交谈,赵孝成王便赐给虞信黄金百镒,白璧一对,第二次拜见赵孝成王时,一番游说,赵孝成王便让虞信担任赵国的上卿。 可惜的是,长平一战,虞卿数次谏言,但凡那时候赵孝成王能有一次听虞卿之言,赵国就不会是眼下局面。 虞信虽然没有挽救赵国的长平一战,但在长平一战之后,不仅是赵国,就是在魏国,诸多名门望族、乃至王亲宗室,皆是对虞卿敬重,甚至信陵君魏无忌,都在心中尊敬虞信。 这便是虞祁祖上的事迹。 虽说如今虞氏比不得当初,但在没落的虞氏,也非寻常士族能比。 此行去郡守府邸见白衍,必须要虞祁在才行。 因为当初蒙氏蒙嘉在齐国前往秦国时,路过赵国,便多有受惠于虞祁的祖上虞信,其后蒙氏蒙骜,亦是受过虞信之恩,并且十分敬重虞信。 故而如今想要见白衍。 蒙恬在的情况下,由虞祁求见,最为适合不过。 “有劳先生!” 赵秋听到老者申尹的话,起身对着申尹辑礼。 “公主还请准备,老夫便去见虞祁!” 申尹对着赵秋还礼,随后转身朝着房间外走去。 赵秋看着申尹离去的背影,当房门缓缓被侍女关上,转过身,在侍女的陪同下走向一旁。 房间内。 赵秋俏脸上,美眸看着铜镜,而在铜镜旁,上面有着珍贵的珠宝首饰。 在侍女的伺候下,从地上看去,赵秋身上长长的腰带落地,伴随着飘絮的长带飘落木板,片刻后,便是一件衣物落下。 郡守府地内。 在正堂之中,白衍坐在木桌后,举着酒爵,对着王贲与蒙恬敬酒。 三杯酒下肚。 都是戎马沙场之人,并且为人也都爽快,该说什么在喝酒之后,也没那么多顾忌。 “白衍将军,苏翰一事,将军无需顾及其他,虽说苏翰是蒙恬父亲的随将,与父亲出入沙场十余载,然掠卖一事,所被掠卖之女子多达上万人,苏翰行如此天理不容之举,蒙氏绝不徇私!” 蒙恬对着白衍说道。 此刻蒙恬的眼神,没有往日的执着与坚毅,曾经傲气铁骨的蒙恬,在这一刻,年轻的脸上满是疲惫。 显然一番话的背后,远没有那么风轻云澹。 “蒙恬将军如此大义,秦国之幸,白衍亦由衷敬佩。” 白衍对着蒙恬拱手:“想必王上知晓,亦会为将军点头!” 白衍说话间,与王贲一同,目光满是钦佩的看向蒙恬。 谁都看得出,在处理苏翰一事上,蒙恬并不轻松,至少心里绝对压力巨大,毕竟苏翰是跟着蒙武十余年的老将领,可以说是蒙氏的亲信部曲。 如今在处理苏翰一事上。 蒙氏也要顶着其他部曲将领的压力,毕竟在所有人眼中,他们是跟随蒙氏一路走过来的老将,那些赵国女子,再多,亦是赵国女子而已。 “此事倒是劳心白衍将军!” 蒙恬听到白衍的话,脸上并没有喜色,对着白衍拱手回礼。 对于苏翰。 蒙恬一想起,就会面露恍忽,因为可以说在年少熟读兵书之时,他就认识苏翰。 苏翰不仅是父亲的部曲,蒙氏的亲信,更是他蒙恬认识十余年的故友。 如今眼睁睁的看着苏翰犯罪,他蒙恬心中,是一点都不好受。 酒宴上。 伴随着时间流逝,酒过三巡之后。 王贲这时候也在告知白衍。 此前在邯郸,无数有头有脸的士族,全都动用人脉关系,在父亲王翦面前,以及在整个邯郸城内,散播着白衍在雁门的暴行。 父亲王翦以及其他将军,虽然都知道白衍的为人,但如今在其他百姓,其他士族的眼中,白衍之恶...... 说道这里。 王贲看着白衍,最终见到白衍脸上没有太在意后,方才松口气。 “如今都在传言,汝之恶,不弱汝之曾祖!” 王贲说完,其实心中也有一些紧张。 不过王贲也能理解,白衍本就是白氏,白氏在赵国人眼中,可好不到那里去,长平一战之中,白起斩杀的那四十五万赵人之中,可不仅仅是赵国士卒。 四十五万大军啊! 这其中有多少赵国将领,这些赵国将领背后的士族又有多少。 故而对于白氏。 整个天下,赵国对其之恨,更甚于楚。 如今白衍身为白氏子弟,在攻破井陉之后,又在雁门‘屠杀’士族,这是继白起之后,又一次‘屠杀’,而且主领之人,还是同样姓白,更是同一个白氏。 这让那些士族如何能忍受。 你白氏居然敢屠杀赵国士族,而且还是接连两次! “此前焚城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