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天下读书人都要反对皇帝(2 / 2)

,咱们就成全他,只要鼓动天下读书人起来同心协办,朝廷一定不敢这么对待读书人。”

“云台兄说的有道理,谅今上也不敢动刀杀人,他不怕后世说他暴君吗?”

此时史鹏飞高高站起,甚至一脚踏在桌凳子上,大声道:“此事事关重大,大伙一定要同心协力,只要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支持我们,今上也只有妥协。”

“云台兄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此等壮举,必然留芳百世。”

“说的好,来,干了这杯。”

包厢里四个热血青年,被史鹏飞一鼓动,纷纷发下大誓,要鼓动天下读书人一起反对皇帝新政。

他们打算在明年一二月串连。

这五人来自三个省,浙江、江南、山东,先各自回到自己所在的省,然后在明年二月份的会试前,鼓动考生和天下读书人。

按大明律,原本是三年一次科举,但历史上在永乐四年(1406)

后,一直到永乐九年(1411)才开考,接着朱棣可能为了弥补,又在永乐十年再加了一次。

原历史可能因为北伐或建造北平皇城等原因推延了,这次是因为讨逆战。

朱高煦上位后,正好在明年(1409)二年举行会试,还在三年期内。

五人饮酒为盟,于第二天纷纷离开京师,回到各自家乡。

---

数日后,黄淮他们准备好完善的几个章程,包括《大明赈灾方案》《大明水利建设方案》《大明粮仓建设和管理方案》等,朱高煦召六部尚书、六部侍郎在武英殿共阅,查漏补缺。

夏原吉立马又叫,这需要好多钱。

六部左右侍郎还是第一次参与这种小会,倒没人敢哼声,估计还不习惯。

夏原吉说罢,从袖子里拿出一堆纸。

他准备单独向皇帝汇报的,但今天正好被一起招过来。

朱高煦拿过来一看,夏原吉用了很长时间,整理了大明现在每年的大概开支。

这个开支,朱高煦在今年十月份刚回京时让夏原吉弄的,前后弄了一个多月,快十二月了,这才弄好。

“大明全国兵马实额两百二十八万四千九百六十六人。”

“每月军饷发银一百七十四万(绝大部份还用的宝钞)——”

“大明全国文官一万四千。”

“大明有爵勋贵两百四十一。”

“大明藩王-——”

夏原吉每样都写的清清楚楚,其中勋贵和藩王因为高俸禄,单独列出来的。

文官和武官,在洪武时是合计,正德开始分开计。

洪武时,老朱的时候,他动刀杀的厉害,用人也少,洪武三十一年(1398),即朱棣起兵前一年,大明全国文武官员才两万八千人。

后面就开始逐年增加,到正德年间,文官两万,武官八万,官员总数已经破十万。

嘉靖时整顿了下,文武总数降到八万。

此次夏原吉整理,按朱高煦要求,勋贵归一类,武官算到全国军队里面。

夏原吉这么算下来,如果用全部用银钞,全年开支两千多万两白银(或更多的宝钞)。

要知道这会粮价为2.5钱一石,若以粮计,相当于一亿石。

这什么概念?原历史大明皇朝在永乐时大概年收五千多万石税收,之后连年下降,宣德后基本维持在三千万石(+-200万)年收入,且大部份都是两千多万。

朱高煦一年支出抵永乐两年收入。

但他确实没办法,讨逆时为所有官兵和官员翻倍俸禄,加上朱高煦喜欢发银钞,不喜欢发粮。

明皇朝计算税赋都用粮计,朱高煦喜欢用银钞,再换成粮,就有点夸张。

但现在不是战乱时期,官员和军士们拿到银,不会全部去买粮,所以也不可能有一亿石这个概念。

今天在场的官员挺多,全部在武英殿议事。

众人听到朱高煦一年花费是永乐元年全国收入近两倍多,一个个脸色都是大变。

这样的大明王朝,顶的住吗?

朱高煦看完后,扔在桌上,问夏原吉:“永乐时朝廷全年税收如何?”

夏原吉道,永乐这几年,朝廷税收在五千多万石左右,到朱高煦起兵时少了很多。

特别朱高煦要打赢的那年末,民间秋税都少了很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