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以后很难造反(1 / 3)

现在的五军都督府里主要有两部分军将,一部分是在外驻守的讨逆军大将,都署着都督,除了可以拿高俸,也是大明朝的惯例。

另一部份是就是朱棣和建文时期的降将,不在外领兵驻守,署个职位先,都在京师养着。

刘俊知道皇帝要成立所谓的军校,第二部份的很多人以后会去军校,当然,军校还在筹备中,最少也是两三年后的事。

今天在京师的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几乎来齐了,现场密密麻麻有四十多人,外围还有数百军士。

有以前靖难时,打仗不行先后投降的刘真、潘忠、徐凯等,也有讨逆时,先后投降的郑亨、陈志、柳升、陈懋等。

这两人批人都挺有意思的,经历也几乎差不多。

皇帝到了之后,众将下意识分成两边站好,一边是靖难降将,一边是讨逆降将,看的刘俊想笑也不敢笑。

这会十月份,京师有部分水稻正好熟了,田间的事就是收水稻。

但府前卫的京军,连着家属数万已经被调走,据说好像是去了南方。

这边成熟时,都是让其他京营来收割的,然后打完稻谷后,留下一大堆稻草在地上,东一块西一块。

众人都站在田边,都看着朱高煦。

朱高煦看着众将,笑道:“朕在来的路上就在想,诸位都督大部份都有个共同点,基本都是从卫所小兵干起来的,也有兄弟世袭父职,从百户千户干起。”

“但无论从什么职位干起,都是卫所出身,经历过卫所兄弟们的难处。”

众人不解,不明白皇帝说卫所兄弟们的难处是啥意思。

但有人马上道:“陛下明鉴。”

接着四周赶紧纷纷附和。

“来来来”朱高煦笑着挥手:“发东西,干活,重活累活朕已经找人干完了,今天咱们干轻松的。”

现场四周军士,纷纷递上绳索,工具。

此时刘俊才知道,皇帝要大伙把这些散落各处的稻草打包,然后运走。

这正是普通军士们在秋收之后该干的事。

朱高煦亲自上阵,还脱了外袍,几个心腹兵士包括周虎也都亲自上阵,围在皇帝四周。

众都督们一看,皇帝都干了,上啊,一个个纷纷上前。

刘俊看着也不出声,赶紧上前。

大伙不时观看皇帝,发现皇帝很来劲,袖子都鲁到上面,很认真的在干。

众都督显然久经高位,那会干这活,每捆稻草大小不同,有的还捆不牢实。

反观皇帝,每捆稻草都差不多大小,还非常严实,看起来皇帝似乎经常干这活。

就这么简单容易的农活,才干了半个时辰,有人已经受不了。

但皇帝没有休息,除了补水喝,还在继续,很多都督连水都不敢喝,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干。

但时间越长,皇帝那边堆起来的稻草越多,都督们四十多个人,干不过皇帝那边七八个人。

“特娘的,你们会不会干,陛下那边堆这么高了?”刘真看的破口大骂,终于逮着机会骂这些混蛋了。

陈志他们面面相觑,赶紧加快速度。

大概干了一个时辰,很多都督都是干的腰酸背痛,皇帝这才停下。

朱高煦挥挥手,有军士上前递水,大伙赶紧喝口水缓可气。

“都过来。”随着皇帝的招呼,所有人放下工具来到皇帝四周。

朱高煦看着田里成捆的稻草,缓缓道:“刘部堂,咱们大明卫所兄弟,是如何屯田备战的?”

刘俊道,按大明律,大明卫所,三分守城,七分屯田。

“若是打仗呢?比如靖难中,和讨逆军,动则五六十万大军齐征?”

刘俊道:“那基本要十抽九,更甚者,全卫抽动。”

特别像朱棣后期为了湖广决战,抽调八十万,除了京营的三十万,其余来自八省,很多卫所被抽空了。

“大量兵马的抽调,有啥后遗症?”朱高煦再问。

刘俊愣了下,很明显没听懂后遗症是啥意思?

“就是有啥利弊?”朱高煦反应过来。

刘俊心想没利,弊一大堆,便道:“打起大仗来,卫所兵士抽调太多,如遇到农忙和丰收时,会影响耕种,遭成缺收甚至失收。”

“讨逆战后期,京师已经非常缺粮,就算陛下没有在湖广取胜,再相持下去,陛下也必定会胜。”刘俊这时不着痕迹拍了下朱高煦的马屁。

现场军将们都暗暗点头,即便是武将,他们在后期也感受到京师缺粮,到处缺粮,就算再打下去,朱棣这边还是要乱。

“刚才你们干的累吗?”朱高煦这时看向诸将:“是不是很累,也不想干,那你们想过军士们会怎么想?现在还算大明建国之初,卫所兄弟们还算有点战斗力,等再过几十上百年你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