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逆子李世民都不敢弑父(加更求月票)(1 / 3)

朱高煦以前忽略了余粮为俸粮这个问题,还好现在来的及,因为现在粮价低。

朱高煦起兵前,大明粮价大概在2.5钱(两百五十文)一石,即一两银子可以买四石。

所以前面说,明初养个兵只要五钱银子,的确粮价较低。

这也是明初的基本粮价,明朝时,只要没有天灾兵乱,大部份时间粮价都在五百文一石以下。

中间两个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为万历42年(1614)年,粮价普遍涨到五百文一石。

第二个转折点到天启年间(1625年)后,粮价开始普遍涨到一两一石以上。

粮价低的好处是,朱高煦给大伙涨了两倍饷银,那么俸粮的事,就可以商量。

侯海这时和沐昕、郑祥等留守武将对视一眼。

他们在朱高煦没回来之前,商量一番后,试着在云南五卫之间提到俸粮的事。

结果云南五卫留守的军将们纷纷表示,早该如此,(因为以前朝廷俸粮就算在他们自己头上),汉王太仁义了,给咱们加饷,这个粮还得按朝廷原来的来。

云南数万留守军将加起来的俸粮是很吓人的,一年要四十多万,对朱高煦现在来说,是很大笔开支。

但是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就没多少了。

假设军士原本月饷5钱,其中步兵分粮钱盐三部份,骑兵还要加上草料豆类,所以分摊之后,除掉钱盐草料和豆类,每个人俸粮也就在一石左右,骑兵略高。

假设一个军士有十亩田,年产量往少的算,十五石,上交税一成,一石五,俸粮再去一石,还有十三石五斗可自用,那这个军士每月少一石,真的影响不大。

虽然大部份人是贪得无厌的,但他们从以前亩拿二斗四升,到亩拿一石多,如果知好歹,肯定不会介意。

“大王,兄弟们都支持大王,愿意按原来的俸粮支出。”郑祥大声道:“不过这也有个问题,要保证兄弟们的田数。”

郑祥常年在卫所,应该看到了原本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即土地兼并,军官占有大量粮田的问题。

朱高煦这税改要进行下去,一定要严防这个问题,要保证所有军士们的田,都牢牢在自己手上。

历史上朝廷的俸粮由卫所高级军官来分配,他们到英宗前后,就开始侵吞私占,连俸粮都没有,还要田干什么?卫军种田得到的粮食,连自己家里都养不活,干脆大量逃亡,不当军户了。

朱高煦听完后,无奈道:“这件事是本王没有想周到,还好你们替本王解决了。”

“但本王向来言而有信--”

“大王以前并没有说过俸粮的问题。”侯海直接道。

没有说,和不给是两回事。

朱高煦仔细想想,自己好像以前是没提到过这事。

现在解决这个事刚好,因为朱高煦的兵马是分开的,所占各省都留守了数万兵马屯田训练,绝大部份都是以前朝廷的兵。

跟着他到外打仗的兵马大部份还没开始屯田,将来都会重新被分配到田。

所以侯海不敢说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军户,都不会有意见。

这件事如果能纠正,这意味着他不但不用出俸粮,每年云南三十万石的税收,也是实打实拿到手的。

一个云南就这样,其他省份呢?

一进一出,可以省下数百万石。

朱高煦刚回云南,侯海他们就为朱高煦解决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为以后全国税改,奠定基础。

对朱高煦而言,末来几年,用田和粮拉拢普通军士,用钱和官位拉拢中高级军将,这两件事是重中之重。

“兵士们不能受苦,军将们也不能吃亏,你们再合计合计,想想办法,最后的税改,要让军中所有的兄弟们,都满意才好。”朱高煦最后故意道。

十二月,朱高煦来到广南府,观看了这边新造的白糖工厂,他招来白糖的发明者,一位姓毛的工匠。

毛工匠的妻子在黑糖厂帮忙,平时制造黑糖,但一直知道汉王在想办法弄白糖。

毛工匠说,有天他在家里弄黄泥水筑墙用,大儿子恶做剧,把黄泥水装水袋里,想给小儿子喝。

小儿子正好没回来,他婆娘以为是喝的水,拿着带到糖厂。

糖厂里的工程,有一道程序把黑糖放在瓦翁里结块。

婆娘当时正休息,拿出水来喝了口,扑,当时就喷了出来,完全没想到水袋里装的是黄泥水。

黄泥水被她喷到瓦翁引起了黑糖的变化,赫然出现了白色的糖。

原本明朝中叶才出现的黄泥水淋糖法,提前约一百年产生了。

朱高煦听了哈哈大笑,或者,原历史上发明黄泥水淋法的,也是这么不小心,把黄泥水淋到结块的黑糖上吧。

“赏,重赏。”朱高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