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困难(1 / 2)

“爸,你真的要种甘草?”

李杰刚一回到家,连谁都没来得及喝上一口,马得福便径直走到了他面前。

“是啊,咋了?”

望着气定神闲的父亲,马得福忽然又开始犹豫起来,他本来是打算劝说父亲在仔细考虑考虑的,因为他们的老师曾经提过,目前市场上的甘草大多都是野生甘草,人工养殖的甘草占比非常少。

人工甘草占比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工养殖甘草的药效不如野生的好。

站在马得福的角度来看,种植甘草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相比于前途未卜的甘草,马得福认为枸杞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宁省是枸杞的原产地,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将宁省枸杞列为本经上品,称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

不论是在药用价值,还是在营养价值上,宁省的枸杞都远超国内其他产地。

除此之外,作为原产地的宁省,枸杞种植技术早已大规模普及,种植期间只需要严格按照手册来操作,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太大的风险,并且马得福自己恰好懂得该如何种植枸杞。

“扣扣索索的,有事说事。”

一瞧见马得福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李杰大概已然猜到了他在担心些什么。

无非是担心甘草种不活。

“爸,你你”

支支吾吾半天,马得福终究还是把话又咽了下去,因为他忽然想起父亲的神奇,尤其是吊庄移民后,自家老爹好像突然间变得无所不能,干啥啥都行。

前些日子,大牛叔将妻子和儿子接到金滩村过年,后来他的儿子由于年纪太小,骤然来到了气候迥异的金滩村,娇弱的身体一下子没能适应过来,一到金滩村就开始上吐下泻。

金滩村是新划分的自然村,各项基础设施配套都不够完全,周边既没有乡村卫生院,也没有定点医生,村民们如果遇到什么头疼脑热,一般忍忍就过去了。

实在忍不了就会来找他爹看一看,之所以找他爹,那是因为他爹之前跟过一个赤脚医生学过几手,虽说只学了个皮毛,但在金滩村依旧是最懂医术的人。

大牛叔情急之下,就习惯性的找到了他爹。

结果,他爹三下五除二,连药都没开,仅仅只是捏了几下,孩子的状况竟然神奇的好转了。

治好一个水土不服的孩子,在村民们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马得福却不这么看。

严格意义上,水土不服并不是一种病,只是一个人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暂时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饮食习惯。

马得福当初上中专的时候,报道的当天晚上,他就觉得整个人不舒服,一会吐一会拉肚子。

被折磨了好几天,马得福终于扛不住去了医院。

后来,医生告诉他,这是水土不服,不是病,好好适应一段时间就会自然而然的好了。

正因为曾经患过水土不服,马得福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特效药,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去慢慢适应。

但是,在他爹那里,慢慢适应好像变成了一句笑话。

眼见马得福把话咽了下去,李杰摆了摆手。

“好了,既然没事了,就赶紧去帮你弟把东西搬到库房里去。”

“好。”

听到这句话,马得福下意识的抬头步子就往外走。

翌日,甘草种植启动大会如期召开,前来参加会议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对种甘草感兴趣的村民。

所以,李杰基本上没有多费什么口舌,就将这群本已心生动摇的人搞定了。

启动会当天,一共有十二户村民报名种植甘草,随后第二天、第三天又陆续有人前来报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周,最终,李杰统计了一下,种植甘草的农户一共有二十三户。

其中十三户打算种植十亩,另外十户则要相对保守一点,只种了五亩。

统计完报名人数,一个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

虽说种植甘草的利润很高,远超种植土豆、玉米,但是种植甘草的成本同样很高。

首先,第一点就是种子的成本,市面上普通的甘草种子价格约在20左右一斤,好一点的则在50左右,最顶级的品种价格更是超过百元。

而一亩地通常需要2030斤左右的种子,如此一算,即便是用最普通的种子,一亩地单单种子的成本就要五六百。

其次,不论是种粮食还是种植经济作物,都离开不一样东西肥料。

种植甘草,除了必要的农家肥之外,每年平均大概要追肥两到三次,每亩地大概需要20公斤左右的肥料。

九十年代初,肥料的价格并不贵,一斤通常只需要几毛钱,一袋50公斤装的化肥也才不到一百块钱。

虽说价格不是问题,但是化肥的产量却是一个大问